感謝舒國華老師。他的真誠、坦率促使我寫了這篇文章。我發現前幾天登載的《策劃師與咨詢師》一文引起了好多人的關注,有支持的,也有不同意見的。文章有爭議是好事,說明此問題引起了大家的思考。而舒老師則直接打電話給我,表達了他的不同意見。我非常歡迎這種態度。在交流中,我發現可能是我文章的表達不夠清晰,有些觀點沒有說透。所以,我想就這個問題進一步陳述我的觀點。
咨詢(這里實質上指的是管理咨詢)、培訓、策劃行業目前基本上還處于混沌不分的狀態。這是行業早期發展的共性。行業中人把它們都叫做智業,而民間則統稱它們為策劃業。因為中國的智業師以策劃為起點的。中國的智業如果從共性角度去探討,她們之間有許多相互關聯之處。一個活動往往可能互相包含了這三個方面的東西。
但正如傳統的寶石行業中分離出一個流行飾品行業、傳統的建筑行業分離出鋼結構行業一樣,當市場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需求細分,就會孕育出一個新的行業。而新行業的從業者如果能較早地將自己的業務形態從老的行業中剝離出來,清晰地界定,并形成行業的標準,那不僅是對自己職業發展的一種升級,也是對社會的貢獻。
咨詢、策劃及培訓業目前在許多公司都還是并存狀態。許多公司什么都做。但發達地區這三者已開始分化。三者之間沒有什么高低貴賤之分,只是術有專攻。代表著三個產業方向。
三個之間的差異還是比較清晰的。培訓不需要解釋。咨詢與策劃容易攪混。管理咨詢業更多地服務于企業及其職能戰略的設計)、管理改革等比較理性的工作。它往往借用工具,需要邏輯的分析能力。本質上戰略的設計就是管理的過程、分析的過程。而策劃是個創意的過程。因此咨詢某種意義上更是門科學,需要科學的工具和手段,需要咨詢師的科學精神,求實的態度和作風。而策劃更是門藝術,是個個性創造的過程。
管理咨詢與策劃、科學與藝術、理性與感性,沒有高低之分。大多數人往往受它的教育、實踐和遺傳基因的限制,偏重于某一方面的能力。很少有全面均衡發展的。而策劃公司、咨詢公司本質上是依賴于人力的工作。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特別是當一個行業發展的比較成熟后,每一個都博大精深,需要更多的投入。猶如醫生分內外科,內科里又分精神科、免疫科一樣。越來越專業細分。
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識別市場發展的這種趨勢,為自己明確定位。為此可能要放棄一些東西,但這是值得的。譬如我16年前就是可口可樂系統里專業做公關活動策劃的,應該很會策劃了。我又是80年代學中國哲學的碩士生,要承接企業文化方面的課題也沒有問題,但為了給自己、也給大家一個清晰的定位,使自己的業務更加精透,我放棄了做策劃、做企業文化課題研究,即使企業找上門來做,我也不做。我把我所有的精力集中到對企業營銷戰略與管理的研究。因為我認為這一塊我的核心競爭力最強。
事實上也是如此。開業七年來,我沒有做過廣告、沒有用過業務人員,但業務卻一直十分地繁忙。這與自己的選擇很有關系。而我也希望每個同行都能很好地定位,形成互補,這樣大家協作起來為企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譬如我去年年底,就受我顧問的企業——新光飾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周曉光的委托,尋找一個新的咨詢公司合作。因為新光到這階段,需要人手,需要老師面對面的輔導,而我的公司人力資源有限,我不能再深入地為新光提供這種類似于委托代管的咨詢服務。于是,我選擇了我的老朋友何幕率領的上海聯縱智達。我們雖然都是同行,但實際上專業方向還是不一樣,我們有互補的地方。
今天我們還是一起為周曉光服務。事實證明我們這種合作是正確的。
當然,我并不要求大家都跟我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自己的目標。都應該選擇一種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發展。
但在自我定位前,關注一下行業未來的演變趨勢,也是非常值得的事。
謝謝大家的關注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