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并用來指導自己的工作?就要完整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核心觀點,并將其轉化為我們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再把這一思維方式轉化為我們解決問題的工作方法。用哲學完整看待事物,具有四個基本視角和方法,它分別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唯物史觀,它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完整內容與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
樹立求實思維,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把吃透上情與吃透下情結合起來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一塊內容是唯物論,它主要解決如何客觀地認識事物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論的核心觀點,一是客觀存在決定主觀意識。這里的客觀存在,主要指人們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社會關系,這里的主觀意識,主要指人的思想、觀念、精神,當然,主觀意識對客觀存在也有反作用;二是主觀愿望必須符合客觀實際。
把這些核心觀點轉化為我們的思維方式,要求樹立求實思維。這種思維體現在認識事物的出發點上,就是從客觀實際出發,客觀地看待事物,盡力不帶個人主觀偏好,力求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從客觀實際出發,就是說,分析和看待任何事物,要具有時間意識、空間意識和條件意識,一切以時間、空間和條件為轉移。
把求實思維轉化為我們解決問題的工作方法,要求把吃透上情與吃透下情結合起來。既要吃透“上情”,把握上級的一般號召,克服工作的盲目性,增強工作的方向性;又要吃透“下情”,從當地特殊實際出發,克服工作中的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既不能借口本地方的特殊而自行其是,也不能不顧特殊實際而死搬硬套。
吃透下情的基本方法是調查研究,就是從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空間(勢、景、情)和條件(主觀和客觀)出發進行調查研究。
樹立辯證思維,全面、聯系和發展地處理問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二塊內容是唯物辯證法,它主要解決人們如何正確處理各種復雜的矛盾關系問題。
全面、聯系和發展地看待事物,要求樹立辯證思維。所謂辯證思維,就是要運用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眼光來看問題,在注重矛盾雙方對立的時候不能忽視二者之間的統一,在注重矛盾雙方統一的時候不能忽視二者之間的對立。
辯證思維要求我們在工作中“照辯證法辦事”。具體來說要掌握兩種基本方法:
一是抓重點帶一般。這是一切工作方法的核心。領導干部如何從繁雜的事務中“超脫”出來,進而掌握駕馭全局工作的主動權,提高工作效率?基本的方法就是集中精力抓住每一時期的主要矛盾或中心工作,即抓重點,抓住主要矛盾或中心工作,一切問題就容易迎刃而解。抓好重點的方法,就是要抓得準、抓得狠和跟得上。抓得準,就是要把所有矛盾加以比較鑒別,找出并準確抓住影響全局、事關成敗的主要矛盾,再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抓得狠,就是抓住主要矛盾扭住不放;跟得上,就是解決主要矛盾的政策、措施和方法要跟得上。
二是學會“兩面性”看問題,注重矛盾雙方的協同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我們經常且必然面臨一系列基本的“矛盾關系面”,這些“矛盾”雙方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輔相成。正確處理這些“矛盾關系面”,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敗。今天,我們要學會“兩面性”看問題,注重矛盾雙方的相互制約、相互協調和協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樹立實踐思維,掌握合理的實踐方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三塊內容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認識論,它主要解決如何認識事物的本質及其價值問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核心觀點是: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對象)的能動反映;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是認識過程的兩大飛躍(同異綜合比較法和反復法);追求真理和創造價值是人類活動的兩大原則。提出科學發展觀體現的是真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創造價值。
這些核心觀點要求我們樹立實踐思維。其基本內容是:一是注重實干。即強調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在調研中,許多黨員干部認為現在的理論與實踐反差很大,“活動”多“行動”少,要求“少談些抽象概念和空洞口號,多些實在行動和解決實際問題”。馬克思說過,一步實際行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二是注重實效。即在先天給定與后天作為的關系中,要弱化先天給定強化后天作為,在外在名分與內在實效的關系中,要相對注重內在實效。
根據這一思維方式,需要掌握兩種基本工作方法:
一是由捉摸人走向琢磨事,注重營造一個干事業、干成事業、干好事業的環境和氛圍。今天,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領事的人,要給能干事的人以發展空間,給會來事的人以規則約束,給愛挑事的人以談話誡勉,給無所事事的人以心理壓力。
二是注重掌握把理論變成實踐的具體方法,從五個方面提高實踐操作能力。從感性認識提升出來的理性認識往往以理論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以理論形式表現出來的理性認識還應回到實踐、回到基層、回到群眾中變成現實。這就是我們比較關心的“貫徹落實”或“執行力”問題。要有效地解決好“貫徹落實”問題,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注重從“利益”、“制度”、“政策”、“結合”和“問責”五個環節入手,來提高實踐操作能力或執行力。
樹立社會結構思維、過程思維與運用結構思維,分析解決工作中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四塊內容是唯物史觀,它主要解決如何分析社會歷史發展狀況和人的發展狀況的問題。
唯物史觀有兩個核心理論,一是從靜態角度來講的社會結構理論,強調經濟因素對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作用與合力論的有機統一;二是從動態角度來講的歷史過程理論,認為社會發展是一個有規律可循的歷史過程。
這樣的核心理論要求我們樹立社會結構思維與過程思維。所謂社會結構思維,就是善于從社會結構狀況出發來分析社會發展狀況和人的發展狀況,避免單因素決定論。任何事物都是一種結構性存在,事物的結構狀況影響事物的發展狀況,而結構,指的是構成一事物各要素之間的比例、順序、關系和格局,它決定著事物的本質。所謂過程思維,就是要把社會發展看作一個具有規律可循的歷史過程,既不能完全用過去的眼光來看待我們今天正在做的事,也不能把今天必須做的事留給未來,還不能把未來才能完成的任務拿到今天來完成。一句話,不能隨意脫離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犯落后和超越歷史階段的錯誤。就是說,太滯后不行,推卸責任不行,太超前也不行,與時俱進才行。
把社會結構思維轉化為我們的工作方法,就是要運用結構思維來發現并分析我們工作中的問題,把結構調整作為我們推進各項工作的重要思路。就是說,要善于把結構思維作為我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做好各項工作的一條重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