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國人大代表周弘: 醫養結合可參考“長期照顧”模式和抱團養老模式
□東方今報·猛犸新聞記者
王姝
政府工作報告在對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議方面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居家、社區和互助式養老,推進醫養結合,提高養老院服務質量。在醫養結合的探索中,應該“醫”到什么程度?社區居民如何享受到“醫養結合”的實惠?3月6日,記者就此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周弘。
春節前,周弘去一個三甲醫院看腰腿痛,擁擠的環境、多次長時間等待使得她患上了感冒。由于對大醫院的失望,她去了社區醫院,治療過程中又患發作性高血壓,熬過了春節她只好住進了另一個三甲醫院。經過這次治療,她對醫療資源的不匹配有了切身感受:“對于我來說,看個小病這么難,還有可能把小病看成大病,更何況身體狀況不佳的老人。”
周弘表示,從我國目前人口結構來看,馬上面臨大量醫養結合的需求。有些病應該在社區看,但現實中有些社區醫院有待規范,人們不得不去大醫院看小病。她認為,要解決醫療資源緊張的問題,醫養結合的“青島模式”值得借鑒。
“普遍的醫療系統是不區分病人的,同樣在ICU,有的是短期病號,有的患的是難以治愈的病,都放在里面,極大浪費了醫療資源。‘青島模式’把這部分人分出來,在專門的養老機構里接受長期照顧。這些人需要的不是手術或者急診大夫,而是像護士這種能打針輸液的基本醫護人員。”周弘介紹,“醫養結合”模式應有一個通道,平時老人一邊養老一邊接受照顧,如出現急癥可通過通道直接去醫院接受治療,在這樣的體制下,費用降低了,家庭安心了。
推廣這種“長期照顧”,費用誰來承擔仍是繞不開的話題。周弘介紹,青島從醫保中撥出資金成立“長期護理險”,保障臥床護理和失智照料等失能老人。“所以推動養老改革,需要各方政策的配套。”周弘認為,抱團養老也是一種好方法。她告訴記者,有個醫務人員,請了老無所依的親戚住在她家,老人們相互扶持,有一個保姆給大家做飯。“這樣的養老模式應當有配套的鼓勵,但是國家的政策卻與其不匹配。例如在階梯電價政策下,人多了,電費單價就提高,這樣就打擊了‘抱團養老’的積極性。”周弘建議,無論醫療、社會、住房政策,都應更加融會貫通,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便利。
“很多實際情況不能只看數據。比如我國老年人口雖然多,但很多到了六七十歲還很有活力,可以跟團旅游,也可以照顧其他老人,所以養老一定要主要針對失能、半失能老人。再比如,一些醫療機構請不生病的老人住院,拿他們的醫療保險騙取國家的醫保。所以,政策要有針對性、務實性。”周弘說,政策的制定需要精細化,在落實上嚴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