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宅思維為什么做不了城鎮化
我們大家都知道典型的住宅操作模式,簡單講,就是“快速周轉模式”,快速拿地,快速建房,快速
銷售。這實際上是一種快消品的邏輯,即把“地”迅速轉化為“商品”。
這一游戲的核心是兩個,第一地段,有了好地段,商品自然不怕
銷售。第二是資金,好地段自然貴,所以,要有大量資金。
幸運的是,這個行業開發了一種
銷售模式“預售”,于是開發商可以提前拿到錢,于是住宅就成了一個相對簡單的游戲:地段,地段,還是地段!
住宅的這一套邏輯,在城鎮化項目中幾乎完全不成立:
第一,城鎮化項目基本沒有什么好地段,如果有,那早就被瓜分了。
第二,城鎮化項目基本上是長期項目,一做也許就要五到十年,走快速變現的路是走不通的。
第三,城鎮化項目中住宅只是一部分,而且
銷售對象主要是農民,賺不了什么錢的。
第四,城鎮化項目少則幾千畝,多則幾萬畝,一個項目動則上百億,所以,多有錢的公司碰到城鎮化項目,都是窮人。
第五,城鎮化項目的大體量,注定了其中的業態是多元化的,不僅有住宅,重要的是旅游休閑,
文化娛樂,
養生養老,商業與產業等等,而這些業態的消費主體,很大程度不是當地農民,而是鄰近城市的中產階段,問題是,你如何讓城市中產階段開車一兩個小時跑到這兒來?來了又如何呆得住?這都是住宅項目思想中完全沒有的。
第六,更關鍵的是,如何保障農民的權益?簡單講就是城鎮化項目中成千上萬的農民如何就業?讓他們進工業園?那得有多少工業園!讓他們在城鎮化項目中進入服務體系?有足夠的服務體系支撐這么多農民么?又如何讓以務農為生的農民有足夠的服務技能?
如此等等問題,都回歸到一個基本點,那就是城鎮化項目不再是住宅思維所能夠操作的。要命的是,今天的大部分城鎮化項目,又是由一大批習慣于住宅開發的
房地產開發公司主導,我想,這就是今天城鎮化項目見不到到太多亮點的原因。
當然,我們可以把這一切歸因于國家政策的滯后,的確,比起城鎮化對中國
經濟的作用來說,國家相關的政策是太不給力了。我們當然也可以把這一切歸罪于地方政府的不作為,問題是,要讓習慣于行政推動的政府如何作為呢?
從
戰略上,我想說的是,當城鎮化作為一種國家
戰略的時候,任何一家公司首先要做的,首先是思想上的轉型,那就是徹底把玩住宅的那一套思路拋棄掉,認真從城鎮化的趨勢與屬性出發,基于新的消費趨勢與新的
市場手段提出新的想法,才會有贏的希望。
城鎮化會不會改變中國的
房地產公司的格局?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中國最大的一批
房地產公司,都是大批量“住宅工業化”的產物,更重要的,他們退縮到一二線
市場,與政府聯手玩“高房價,高回報”的游戲,至少在短期內,他們沒有興趣去做什么吃力不討好的城鎮化項目。
正是在這樣的節點,我們需要討論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小企業如何做上百億的城鎮化項目?我的回答是,也許電商思想與互聯網思維,能夠幫助我們找到一些啟發,特別是其中的互聯網
金融思想,能夠幫助我們發現,城鎮化的本質不再是一場傳統工業革命的重演,而是一場基于互聯網與電商的
金融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