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姓名學研究,廣州的名稱由來,廣州的名稱是怎么得來的? 廣州的名字怎么由來的?
廣州的名稱是怎么得來的?周易起名大師,謝詠老師收集整理,關于廣州的名稱由來問題,廣州的名字怎么由來的?
本文關于廣州的名稱由來問題,是由周易姓名學研究的謝詠老師收集整理,歡迎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關于廣州的名字怎么由來的歷史問題吧;當然除了了解地名的歷史和由來之外,如果你有關于自己人生和姓名方面的其他問題需要了解的,如需要了解取名字改名字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咨詢謝詠老師了解!
廣州的名稱由來(1)
廣州,地理上屬漢地九州之中的揚州南部,是漢族與部分南方少數民族原居地區之一。
東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東吳孫權將交州分拆為交州、廣州兩部分,這是“廣州”的地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廣州初立時,統轄區域為今廣東、廣西兩省全部,東晉、南朝建制沿改,廣州刺史轄區亦有增減。
隋延置廣州,唐改為廣州都督府,五代南漢為興王府,兩宋時期為廣州府,元代為廣州路,明清兩朝為廣州府。
在中國的南方地區,位于南海之濱,南嶺以南的地方,有一個省份叫做廣東,是中國目前人口最多的省份,地處中國的南大門,走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改革開放后,自1989年起,廣東省的國內生產總值連續三十年位居全國第1位,成為了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經濟總量占全國的1/8,在古代歷史文化上,源遠流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
1、先秦時期
在先秦古籍中,對長江中下游以南沿海地區的部落統稱為越,包括吳越、閩越、揚越、南越、西甌、駱越等多個分支,也統稱為百越,古代的廣東就是南越之地,因越字通粵,又被稱為南粵。
在距今60萬年至80萬年時期,就有人類在此地活動,約12.9萬年以前,出現了早期智人,在距今5000年前后,也就是堯舜時代,廣東北部、西北部和西部,是蒼梧古國的統治地區,而廣東東部和東北部,是閩越族系和吳越族系統治地區。
在距今約4000年左右,廣東境內出現了驩兜國、縛婁國、儋耳國、雕題國等方國,在戰國時期前后,出現了西甌、駱越兩大方國,也是嶺南地區方國的鼎盛時期。
2、秦朝時期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之后,派屠睢、趙佗率領50萬秦軍占領嶺南地區,設立桂林郡、象郡、南???,廣東大部分地區屬于南海郡;
秦朝滅亡后,南??の沮w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自號南越武王,定都廣東番禺。
3、兩漢三國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陸賈出使南越,趙佗在陸賈的勸說下,臣服于漢朝,呂后臨朝后,派軍攻打趙佗,于是趙佗脫離漢朝,漢文帝繼位后,再次派陸賈出使南越,說服了趙佗歸漢。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兵平定南越國,將南越國劃分為九個郡,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嶺南地區屬于東吳的孫權統治地區。
4、兩晉南北朝
兩晉時期,廣東腹地屬于廣州,粵北屬于荊州,雷州半島屬于交州,由于北方戰亂,大批北方士族和百姓紛紛逃往南方,有了大批移民;
南北朝時期,設立的州、郡、縣多集中在粵中、粵西、粵北地區,粵東地區相對較少,隋朝初期,設立廣州、循州,隋煬帝時,廢州為郡,改為郡縣兩級,廣東地區分為10郡、74縣。
5、唐宋時期
唐朝貞觀時期,廢郡為州,將全國分為十道,嶺南地區屬于嶺南道,唐高宗時期將嶺南45州,分為廣州、桂州、容州、邕州、交州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
655年以后,5個都督府皆屬于廣州,潮州汕頭一帶在唐朝中期曾屬于福建,862年,將嶺南道分別為嶺南東道和嶺南西道,這也是兩廣地區分為東西的開始。
五代十國時期,嶺南地區屬于南漢割據政權,宋朝開始在嶺南設為廣南路,宋太宗時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這也是廣東、廣西名稱的來歷,北宋末年至南宋末年,北方戰亂不斷,大批百姓南遷,使廣東地區的人口迅速增加。
6、元明清時期
元朝時期,今廣東地區分為廣東道和海北海南道,明朝時期,將廣東道改為廣東布政使司,改海北海南道歸屬廣東,廣東也成為明朝的十三個布政使司之一,過去長期與廣西同屬一個地區的雷州半島、海南島劃歸廣東管轄。
清朝時期,將地方行政分為省、道、府、縣4級,正式使用廣東省這個名稱。
廣州名字的由來(2):
在周朝的時候,現在的廣州叫做“楚庭”。
秦朝的時候現在的廣州叫做番禺(南??さ目ぶ危虾?ぐń駨V東大部)。
漢朝的時候,交州的州治廣信(梧州,一說封開)。三國的時候,吳國孫權曾把交州分治,分成交州和廣州,因為把州治從廣信東遷到番禺,故名廣州,當時的廣州的范圍包括南海、蒼梧、郁林、合浦四郡,州治在番禺(今廣州)。
廣州共有12個區,2個縣級市,其中越秀區、東山區、荔灣區、海珠區并稱老四區,而老四區再加天河區、芳村區、白云區、黃埔區則稱老八區;現在的新區有番禺區、花都區、南沙區、蘿崗區;2個市則是增城市和從化市。
吾粵首府廣州,歷2000多年山川演化暨人文點染,所產生或湮滅的地名,真不知凡幾。久遠的說來也話長,約略回顧在過去半個多世紀里,廣州地名的沿襲及更替,那是很有意思的話題。
共和國誕生之初,廣州老城百廢待興,除了產生出東區、西區、北區、中區、河南區等一些簡單化的新政區名,其它地名基本照舊,這是為了穩定政局和民心。大多數附著舊人文色彩的老路老街名,諸如一德路、洪德路、狀元坊、龍虎墻、應元路、將軍路、濠畔街、瑪瑙巷、許地等等,因各自特定的含義,都完好沿用到現在,讓我們這座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得以保護了大筆非物質的文化遺產。不過,事有例外,1948年才改稱的“中正路”,隨著蔣家王朝退出大陸政治舞臺而換牌。解放軍進城翌年,即1950年,該路就恢復使用“維新路”這個30年前命定的名字。直到1954年,廣州的路街名才見較大變數,原來南北走向的交通大動脈“中華路”,易名為“解放路”,用以紀念廣州解放。
廣州各區名字來歷(3)
叫了那么多遍廣州這個名字,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在廣州過去的成長歷史中,它被賦予過很多名字,而最后這個名字“廣州”,竟然來源于廣西的一座城市?!
越秀山的中山紀念碑下有一座石牌坊,上面刻著四個字:古之楚庭,這個楚庭,其實就是廣州最早的名字。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時,“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在此建立了“楚庭”。
秦始皇33年統一嶺南后建南海郡,郡治設在“番禺”,即今天的廣州。
公元226年,孫權為便于統治,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之名首次出現。
1921年成立了市政廳,“廣州”才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上世紀50年代最先出現的干道有黃沙大道、黃埔大道等,都是按慣例,用所經處地名加上通名而命名的。1952年,集合型的新工業區崛起在一片農田上,因此催生了一條工業大道。1957年,珠水南溆填灘筑路,這便有了濱江路。較具規模的環市東路和環市中路,也先后在1957年和1958年建成通車,顧名思義,那是環繞城區的干道。
周恩來總理多次指示,要盡快幫助世代苦困于“浮家浮宅”的珠江水上居民遷居陸地,于是,芳村大建水上居民宿舍,紀此功德的陸居路也修成了。頗大面積的新住宅區連片開發,大都嵌上“新村”兩字,如1952年始建的建設新村、1955年奠基而3年后竣工的華僑新村、1958年落成的素社新村和漁民新村,還有工人新村、農民新村、曉港新村、盤福新村、幸福新村等等。一個個“新村”美名,寓新生活之意。有趣的是,原來一些陋不雅聽的地名,竟逐漸被新居民點“消滅”掉了。越秀山附近的大蛇地,又賤稱“屎園崗”,向來都是荒冢亂墳,到了1951年,其上赫然立起一排排新住宅,毫不客氣地挪用相鄰小丘“桂花崗”這芳名做本片名,舊的地名也就“無地自容”而漸漸被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