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成功的特色小鎮?未來會有90%言必稱產業的特色小鎮消失!
熊大尋策劃機構/文
在講特色小鎮之前先講兩個故事:第一個是馬化騰山寨以色列的即時通信軟件ICQ,將它漢化后變成QICQ,一下子吸引了幾千萬人在上面聊天,但是就是賺不到錢,反而天天貼錢,在最困難的時候,小馬哥出價60萬要把QQ賣掉,竟然無人問津!后來還是一個電信局的哥們借了50萬,到還錢的時候,馬化騰拿騰訊的股份抵債,這哥們說算了你還是還我錢吧!這個叫李黎軍的厚道人錯過了成為千億富豪的機會!最后,是一個南非的老板投了一筆錢才有了今天的3000億美元市值、超過中石化的騰訊。
第二個是馬云山寨美國的ebay搞電子商務,本來一開始想到北京去發展,結果天天上門推銷業務被人當騙子趕出門來,估計相貌清奇的馬云一早就被朝陽群眾盯上了,根本沒法開展業務,只好收拾行李回杭州發展。在家里辦公司,到處融資都碰了壁,眼看無米下鍋,最后遇到一個叫孫正義的日本老板給了一筆錢,這才有了今天的阿里巴巴。
這兩個巨頭,現在已經覆蓋了中國民營經濟的半壁江山!在他們最初的成長過程中,在他們最艱難的時候,沒有國家支持、沒有政策扶持,更沒有銀行救濟。最終他們從死人堆里打出來了、活下來了,不僅統一了江湖,而且他們一個把深圳變成了創業之都,一個把杭州變成了IT之城!世界互聯網大會沒在北京開,定在了杭州附近的風景區!
厲害的企業從來都不是扶持起來的,都是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優勢打出來的!從泥土里硬生生鉆出來的!一個厲害的企業就能拉動一個城鎮的發展、甚至主導一個城鎮的產業!特色小鎮的開發也是如此。
現在全國一哄而上都在搞特色小鎮,口口聲聲要以產業為主導,原因是因為國家有政策而不是當地有產業和企業。這就是個大問題!
今天我們搞特色小鎮,主要是要解決幾個問題,一是拉動就業和創業,二是解決大都市病,三是發展農村經濟、扶貧攻堅。我們學的還是歐美國家的發展路子。城鎮化和特色小鎮源于歐美發達國家,尤其美國大量的人口居住在三四萬人的小城鎮之中,大量的企業總部分布在遠郊城鎮,經濟輻射面廣大,地域發展均衡性較好。對于廣大人口在農村的中國來說,這一發展模式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和利好。
總體看來,國外小城鎮發展至今,主要包括以下三種類型:
一、田園城市的流行形成的企業總部基地。美國企業從五十年前開始便熱衷于將總部從市中心搬往小城鎮。例如,沃爾瑪總部位于阿肯色州北部的小鎮本頓維爾,全鎮人口只有2.5萬;美孚石油的總部設在得克薩斯州達拉斯縣的歐文小城。在歐洲,雀巢公司總部位于瑞士日內瓦湖東岸、人口只有1.8萬的小城沃韋;奧迪總部設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小城英戈爾斯塔特。
二、地緣優勢的興起形成的特色產業。這類小城鎮憑借自身的特色資源或地理區位優勢,以某一類主導產業為支撐,帶動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例如,美國康涅狄格州西南部的格林尼治鎮被譽為“對沖基金之都”,該小鎮憑借沿海的地理區位,距海底電纜非常近,擁有網速優勢,再加上靠近紐約這一金融中心,如今已聚集了超過500家對沖基金公司。
三、逆城市化的浪潮形成的宜居城鎮。一般來說,這類城鎮的興起源于“大城市病”的蔓延:人口膨脹、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促使人們將居所遷移至大城市周邊的衛星城鎮。上世紀70年代后,美國一度出現“逆城市化”浪潮,大量人口從大都市中心地區向周邊城鎮擴散。
國外的特色小鎮源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逆城市化浪潮。那時的美國及發達國家第一是因為能源危機和經濟低迷,很多遠離都市的郊區四處開發能源,聚集了大量人群,形成了大量的人口幾萬人的小城鎮。第二是那一時間段剛好是二戰出生潮出生的孩子剛好到了大學階段,大量的郊區大學的存在收納了這一龐大的人群,形成了以大學為中心的城鎮。第三是大量的老人需要郊區新鮮空氣和優美的環境養老,而大量的養老院和醫院也在郊區城鎮。
看似由產業工人、大學生、老人三種人群主導的歐美特色城鎮,其實說到底是歐美文化和生活習性使然。歐美古代的富貴人士居住在山野的城堡里,現代的則居住在遠郊的莊園里。以遠居為榮,以自然共處為樂。我們則沒有這樣的文化和習性,反而以進都市為榮,以居鄉野為恥!這是根本性的原因。否則中國也有很多的遠郊能源基地、大學城、療養院,但是為什么就形成不了逆城市化和真正的特色城鎮?原因還是來自于文化和習性,也就是人性。
所以,中國搞特色小鎮不能逆勢而要順勢。中國的養老產業為什么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至今還沒有企業從養老產業里賺到大錢。就是因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人講四代同堂,西方沒有這種文化,人家孩子成年了就必須分家,絕不跟老人同住。所以老年人進養老院是理所當然。在中國則不然,把老人送養老院被人視為不孝,另外見不到孩子和街坊鄰居,才是最大的身心不健康,死得更快!中國的老年人就是要扎堆在人多的城市里,出門進門都看到很多人,這樣才能活得長。心理才是健康的關鍵,其次才是空氣環境。
怎么讓中國人愿意到郊外、樂此不彼到郊外、長期居住在郊外?目前只有一種辦法,發展旅游!君不見麗江、大理這些原來荒無人煙的邊陲小鎮,因為旅游炒熱了,現在成了多少都市人群置業安家、創業興業的圣地!香格里拉命名之前的中甸縣,官方統計一年只有1000多個游客,我估計還不是游客,是出差公務的人士或者是跑木材生意的人群。現在財政收入二十年增長一百倍!游客達到上千萬!沒有旅游,這些地方永遠是窮鄉僻壤!
國外特色小鎮的開發經驗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一定不要照搬歐美的模式,國情人性都完全不一樣,郊外的能源基地、大學城、養老院等各種產業其實我們都不缺,甚至比國外還要多,十多年了都不能形成特色小城鎮的局面!只靠現在一個政策、一聲令下就能搞起來嗎?肯定不行!一定要思考怎么才能讓大量的人往郊外聚集,一定繞不開大理、麗江的實踐經驗。一定繞不開旅游業!有產業也實現不了特色小鎮,特色小鎮的關鍵是聚集城市精英和創客人群,有了人就有了一切。有旅游才有人,才會長期聚集大量人群。
其實,國外和浙江的特色小鎮或者產業小鎮,都是先有產業,后有小鎮。一個產業的成熟需要十幾二十年的培育和生長,還需要當地有成熟的產業條件,并不是劃一塊地、搞一個概念、強拉幾家企業進來就可以形成的。
中國的特色小鎮發端于浙江,當地民營經濟強大,產業基礎雄厚,是中國特色民營經濟的沃土,如浙江的“特色小鎮”都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就拿玉皇山南麓的這座“基金小鎮”來說吧,它之所以能誕生,一邊是企業在發展中需要不斷的資本來“輸血”,一邊是當地民營資本壯大后急需尋找投資渠道,于是“基金小鎮”應運而生——它的功能正符合雙方需求。
浙江之所以能涌現一大批“特色小鎮”,其實都是這樣自然生長起來的:浙江是我國民營經濟很發達的省份之一,全省60%以上的稅收、70%以上的生產總值、80%以上的外貿出口、90%以上的新增就業崗位來自于民營經濟,具備雄厚投資基礎。另外,浙江也是我國“塊狀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數百億規模的“塊狀經濟”集群就有300多個。浙江培育“特色小鎮”,是在具備上述條件后,因產業而興。
反觀廣大的中西部地區,與之相差甚遠,甚至天壤之別,既沒有厚重的民營經濟基礎,又沒有形成優勢產業群,如果盲目抄襲模仿浙江模式打造“特色小鎮”,既缺乏時間積累,又沒有產業要素聚集,不僅很難成功,甚至死路一條。
一個特色產業不是短時期可以形成,也不是靠一個園區、一個項目迅速聚集的,要靠時間和產業要素的聚集才能形成。中國的中西部比較東部,缺乏完備的產業體系和產業基礎,遠離海洋導致交通半徑遠、原材料進來和產品輸出缺乏競爭力,所以要考慮在(這)里打造特色小鎮就要充分發揮本地本身的優勢和特色,即休閑旅游、空氣環境。
全國包括云南現在剩下的都是三流以下的資源,依葫蘆畫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方式打造,做不出成功的旅游特色小鎮。云南旅游一次創業都是一流的旅游資源,所以一炮打響,二次創業都是三流以下的資源,所以見效甚微。問題在哪里?就在于過分依賴靠天吃飯的常規旅游開發方式。
那么,缺乏民營經濟基礎和多樣特色產業的廣大中西部地區,如何打造“特色小鎮”?
打造特色小鎮,不能為了特色而特色,為了產業而產業。就像前幾天網上流傳的太極拳雷大師被業余格斗選手徐曉冬不到十秒就KO的視頻,中國傳統武術有太多門派,無實戰性不堪一擊,世界最頂尖的拳手都在歐美和俄羅斯,人家沒有幾個門派,只有直勾擺三種拳法、鞭腿正蹬兩種腿法就可以打遍天下!中國武術的花樣就太多太多了:鷹、蛇、虎、猴……有幾種動物有幾種拳??!造型豐富、花拳繡腿!在實戰中根本不堪一擊!所以在這種傳統武術的影響下,中國技擊化發展了三十年的散打中最頂的高手在國際擂臺上充其量也只能算二流!
特色小鎮的打造也一樣,不能為了與眾不同而與眾不同!不能花樣繁多,要實用實戰。用最快的速度把人打倒這是最高明的武術!用最快的速度把人聚集過來這是最高明的特色小鎮!大道至簡。云南這樣的地方搞建材小鎮、汽車小鎮、金融小鎮這就是找揍的花招,搞旅游就是打人的老拳!
沒有形成產業規模非要搞個產業小鎮,就跟功夫沒練到家非要立個門派一樣!最后的結果就是找打!太極大師不過是頭破血流,盲目跟風的特色小鎮將會是勞民傷財、門可羅雀!未來將會有90%這樣的特色小鎮走不下去!
產業的打造很簡單,有人氣就有財氣、有人流就有錢流!怎么能最快聚集人群就怎么來。不能聚集人氣就不是好的產業。有人就有產,有客才有業!
拿云南舉個例子,云南什么最能聚集人氣?當然是旅游資源、旅游行業,上游有旅游資源、投資旅游的資金,中游有旅游景區,下游有旅行社,昆明機場一年一個億的客流量,這些人都是來玩的。旅游在云南是產業鏈最完整的特色產業。在云南搞特色小鎮不搞旅游就完全跑題了!
《財經郎眼》中郎咸平統計過,遍布中國廣大中西部的90%的產業園都是“鬼城”,領導來參觀連夜請企業開工擺樣子,領導一走,鬼哭人遠。在經濟不發達地區再搞產業小鎮結果可想而知!相反的事實是,這些地區的旅游小鎮幾乎都一房難求、人山人海!我從事旅游十多年,還真沒見過哪個旅游小鎮是人氣慘淡的。都是人滿為患。人不能睜著眼睛干瞎事。
現在很多所謂的專家喧囂塵上:特色小鎮絕不是搞旅游小鎮!言之鑿鑿,繆之千里!中國發展經濟很奇怪:都是沒有做過生意的書生來做高參!美國的經濟學家幾乎都是大老板。提出“國家也有計劃經濟”的凱恩斯是金融富豪、《定位》理論的教授特勞特一年光在中國就賺上億!發明整合營銷傳播的舒爾茨自己的公司很賺錢!中國都是沒有市場實踐的書生來誤導經濟發展、來指導企業成長!老板都是經濟學家,經濟學家不都是老板!最近,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安排他的接班人,他只提了一條要求:他得非常富裕!不要學問大的人,要干成過事的人!
很難忘記十多年前央視著名財經節目《對話》中兩個老板的經歷,一個是剛準備搞汽車的李書福被一伙專家學者圍攻嘲笑:農民搞汽車,土狗放洋屁,臉被搞得紅一陣白一陣,如坐針氈,最后這位老農民不僅做成了千億汽車產業,還把沃爾沃也收購了!另一個是負債時期的史玉柱,被一群教授專家訓話,教他怎么搞經營、教他怎么才能不犯錯誤!老史同志如同小學生見班主任,完全手足無措。老史現在是千億級的大佬!“專家”永遠還是個“專家”!這兩段節目如同群丑圖一直讓人記憶深刻、揮之不去。商業是干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特色小鎮的打造不要空談理論模式,一定要務實!要實干!
前面講了國外特色小鎮模式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有產業也不一定發展得起來特色小鎮?,F在講的是國內浙江產業小鎮模式給我們的啟示:我們廣大的中西部地區無法模仿照搬,因為我們的中西部沒有強大的產業,但是我們有各具特色的旅游資源、有東部無法比擬的空氣環境!一定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沒有產業有旅游一定能發展好特色小鎮!浙江是靠海吃海,我們要靠山吃山!你有你的海味,我有我的山珍!
“特色”主要是滿足人的需求,“小鎮”就是人居住的地方,因此特色小鎮的打造關鍵是要研究人而不是產業!何況產業不是你研究就出得來的,但人卻是研究就能很快召喚來的!
經濟欠發達地區如何打造成功的特色小鎮?國外學不來,浙江學不會,只需要學下面幾點就一定能成功:
一、順性而為,不逆性而為
國外高科技人士、專業技術人士,歐美中產、高階人群有居住在人口不足5萬的小鎮生活的習性和傳統,有著幾十年的歷史,美國的大富豪大多住在離城市一小時車程的長島,大量的中產階級分布在遠離城市的小鎮之中。所以美國的衛星城、衛星鎮很多,城市呈點狀分布;而中國的城市都是以城區為中心的攤大餅式的發展,都市人山人海,鄉野雞鳴狗叫,兩極分化十分嚴重!中產、高階都向中心城市聚集,開個玩笑,喜歡住在遠離城區的小鎮上的技術人群恐怕只有農科院人員、獸醫……。
這種狀況做特色小鎮怎么做?我們居住習性、生活配套跟不上,東部沿海地區是中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密集、交通最發達的地方,所以它搞小城鎮和特色小鎮很容易。在不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完全是東部沿海的反義詞:經濟落后、人口稀少、交通不發達,一定不能照搬復制。要通過這個地方本身的魅力聚集更多的人來這里,要不斷發掘都市人群、白領和中產的痛點,找到自身的賣點,通過旅游帶動環境的改變來切中上述人群的內心需求,心向往之。通過震撼性的創意來讓自己變得有超級吸引力,讓客群產生都市離心力,最后實現最終人群吸納。就像今天的大理,已經成為很多藝術家、建筑師、富人、小資白領住家、行商、夢居的地方。
二十世紀初,云南旅游發生了一次悄無聲息卻影響巨大的深刻轉型!當時熊大尋策劃機構提出:賣民族風情只能讓人觀光旅游、走馬觀花,只有轉型為賣小資情調和詩意棲居,才能承接中國進入中產階級為代表的橄欖型社會的形勢,實現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