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十四、妙解成都
“道教為什么在青城山產生?道教原名叫五斗米教,是東漢黃軍巾起義時用的組織思想武器,是充滿斗爭性的東西,為什么來到成都平原一下就變得超凡出世了呢?”
“因為道教始祖張天師到青城山來創立道教時,剛一接觸到這塊樂土,就受到成都平原天府之國、水旱從人的優渥水土的陶冶,也開始拋棄原來尖銳的東西,開始沾染了公子氣,變得成都化起來。就此讓道教變成了世界上最享受的宗教。為什么這樣說呢?從以下幾點大家就可以看出來:
“一是道教男女同修,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二是有音樂課,道教的洞經音樂很有名,唐代皇帝姓李,將道家鼻祖老子即李耳奉為宗祖,所以對道教給予全國推廣。唐玄宗李隆基喜好文藝,將道家的洞經音樂引進宮廷發展成鼎鼎有名的唐樂,就此成了宮廷音樂,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聽起唐樂有飄飄欲仙的感覺。李隆基也由此成為梨園祖師。這種音樂后來被云南大理國國王皮羅閣帶回云南,在云南流傳開來由麗江的宣科將之包裝成了名動世界的納西古樂。”
“三是,道教功課最少,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三大教相比,其經書典籍、繁文縟節是最少的,這就免除了修行者許多學習的苦惱,創造了‘一步登天’的機會;”
“第四,道士酒肉不忌,尤其青城山道士可以釀酒、腌肉、做道菜。青城乳酒我也喝過,味道挺好;”
“第五,道士還可以帶發修行,‘六根不凈’,仍可得道升天。”
“綜上所述,可歸結為一方水土一方人,是‘少不出川’的成都平原優越的生活環境造就了道教的現狀。”
“另外,成都這個地方可以用一句話總結出來,叫‘五講四美’,何解?五講就是講吃、講穿、講玩、講理、講學。”
“講吃’是指成都小吃天下聞名,從一大早開始喝早茶,到中午吃小炒到晚上吃小吃聽川劇。一天到晚都有得吃。”
“講穿,成都妹子最能穿,露背裝,小肚兜,什么都敢穿,成都人在‘穿’上是最開放的,絕對引領全國服裝潮流。
“講玩,四川這個地方是蜀犬吠日,我不講大家都明白,因為四川地處盆地,氣候潮濕,一年到頭太陽很少出來幾次,所以一有太陽出來就會聽見狗叫,少見多怪嘛!所以四川有首民歌這樣唱道‘太陽出來嘍,喜洋洋嘍’,這種對太陽的感情是四川人獨有的一種自然情結。話說回來,成都人一旦遇到太陽出來的日子,不管什么事,開會也好,公干也好一律到郊外去,好好曬曬太陽。另外,成都個人收入不算高,但成都人的私車擁有量堪稱是全國最高的。為什么?家家都買了汽車好出去玩罷了!你看看成都的郊外,一到周末所有的農家樂門口全部停滿汽車,順著長街排成一條車龍,場面極為壯觀。別的城市是忙得車水馬龍,我把成都叫做閑得車水馬龍,這真是一種獨特的文化景觀,非常耐人尋味,這就是講玩,誰也玩不過成都。”
“講理呢,四川當地有一句諺語叫‘重慶娃兒砣子硬,成都妹兒嘴巴狡’,成都人吵架半天也打不起來,重慶人兩句話不對頭立即開打。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成都人愛講道理,君子動口不動手,有理慢慢說嘛!”
“最后一個是講學,成都人再怎么休閑,孩子的教育可從來沒松閑過。畢竟中國最早的官學石室就是設在成都的。加上成都歷史上作為偏安王朝,飽受中原文化陶冶,對文化和學問看得很重。中國歷史上的詩仙、詩圣不也出現在四川嗎(李白出生江油,杜甫長居成都)。別看一個不起眼的成都街頭的小店里,也常常在菜名、店名上玩文字游戲。足見千年古都‘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功底。”
“談到“四美”就簡單得多了,美酒、美人、美食、美景。一目了然不需多講。”
(琴臺路商業街)
這一席話出口,大家開始對我們刮目相看,在大街上走不小心踩著一個人十個有九個是文化人的成都,大家對歷史掌故已是爛熟于胸,誰料到我這一創造性的發揮馬上讓他們感到耳目一新,幾位老總用地道的四川話評價我:“你眼光真毒!”(眼光準)房管局的李副局長是個性情中人,馬上對我說:“我對你的印象打90分。”其他幾個老總也放下架子主動掏名片遞給我們。
l
從歷史看城市
后來,談到成都未來城市發展走向時,我給他們講了這么一個觀點:
“世界上很多事物之間是充滿巧妙聯系的。從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來看城市經營,我們會發現一些有趣的觀點。比如,中國近代這150年的發展,是一個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的過程。經歷了從‘器物——制度——文化——生活’這么四個發展階段。從林則徐、魏源提出‘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始了中國近代史變革。”
“首先向西文學習‘器物’上的東西,就是學習制造,學習生產現代物理器物,當然是以武器為主了。于是洋務運動興起了,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紛紛在全國各地設廠開礦,奠定了物質層面反封建革命的基礎。”
“到了1895年甲午戰爭敗給了日本人,才發現學習器物解決不了落后問題。于是開始向西方學習民主政體制度,公車上書、戊戌變法、清末新政轟轟烈烈搞了起來,最后革命被袁世凱出賣,戊戌六君子‘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于是又發現制度改革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又轉向了向西方學習文化。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前赴后繼開展,共產主義運動如火如荼,是時革命的車輪已滾過百年。加上中國的英明領導,總算打倒土豪和列強,中華民族站起來了。”
“站是站起來了,接下來問題又出現了,文革十年加上69年自然災害,天災人禍,中國怎么富起來?站起來別趴下就成了一個大問題。于是以三中全會為契機在鄧公率領下中國大地改革開放全面展開。我們不僅學習到了西方的商品經濟,而且無庸置疑的是我們也學會了西方的生活方式,牛仔褲、西服、變形金剛、麥當勞、肯德基、TOWNHOUSE、別墅全進來了,一場以‘生活’為主題的學習使我們終于富裕起來,并且懂得讓人民用消費來拉動內需了。這就是中國近現代史‘器物——制度——文化——生活’的四個發展階段。”
“那么從新中國建立后城市經營和發展的角度來看,也大致經歷了這么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器物’階段,新中國的第一批大城市以東北和上海為首,都是以重工業、制造業為主,這種城市發展格局伴隨著計劃經濟體制解體而式微。”
“第二階段是制度,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建立,以及‘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的政策,以深圳、廣州、海南、溫州為首的沿海城市嘗到了制度傾斜的好處,廣東人文化底子薄、敢干、實干的優勢發揮了出來,成為世界加工工廠。兩把剪刀鬧革命:一是全中國的資源都進到廣東,加工后又高價賣到全中國;二是把國外的東西采樣過來,仿制加工后低價銷往全國。通過這兩個價格剪刀差,華南地區及東南沿海城市首先發展起來,成為中國最發達的地區,形成了珠三角城市群。”
“第三階段是文化,進入21世紀,以北京為首的京津經濟區和以上海為首的長三角經濟區成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流。因為,在社會轉型期,廣東人不守規則的特點,正好亂世出英雄。但在社會經濟改革經過陣痛混亂走向合理有序時,集體行動力和文化底蘊就顯示出強大的作用來。北京作為中國首都的全國整合能力和上海經過工業文明洗禮過的產業大軍就顯示出作用來了。所以,現階段中國經濟及城市發展的重心就轉移到京津地區和長三角了。但這僅是第三階段。”
“到了第四階段,將會出現以‘生活’為主題的城市大發展。這一時期,哪個城市更適宜生活居住,更適宜休閑經濟和體驗旅游,哪個城市就將駕馭時代發展的潮流跑在前頭。從這個角度來看,成都領先于農業文明時代,落后于工業文明時代,在中國腹地偏安一隅,卻又作為東西南北縱橫交通的樞紐扮演著迎來送往的角色。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千里奔流的江水沖決十萬大山到達都江堰后,卻被順化為灌溉萬畝良田的水渠水網,也因此成就了成都人與生俱來的休閑情結。成都這種化育山水的濃郁的自然人文底蘊和生活情趣,必將在城市發展的‘生活時代’獨占鰲頭。”
胸懷歷歷千秋史,筆下滔滔赴百川。
妙解成都,思辨歷史
驚艷一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