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被懶惰附體的人什么樣嗎?我見過很多孩子都曾經被懶惰附體,有的安于現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不思進取,做事松松垮垮,庸碌懶散;有的呢,把找借口的能力煅煉的爐火純青,既想獲得成績又不愿付出相應的努力,總是幻想不勞而獲;還有的整天無精打采,死氣沉沉,毫無激情,沒有競爭意識和動力,消極頹廢。
我就在研究,為什么人會有不思進取的這種狀態呢?
后來,我發現是因為這時候人的心理處于一種滿足狀態,一種享樂的狀態,一種平衡的狀態。相信每個人都賴過床,尤其是現在進入冬天,越來越冷,早上起床也變得越來越艱難。因為躺在被窩里給皮膚一種溫暖的感覺,這種生理上的需要讓我們處于一種滿足享受的平衡狀態,所以不想起床,這是受惰性規律支配的。雖然有要起床的心理需求,但是能量有限,不能打破這種占支配優勢的平衡狀態。所以,如果想要不賴床,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打破這種平衡狀態。怎么打破?兩種方法!要么負向打破:把被子抱走,要么正向打破:產生更強烈的需求,比如早起1分鐘發100塊錢。
其實,孩子在學習上的懶惰、不思進取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的孩子現在正處于這種狀態,你該思考一下,他是不是正處于一種滿足的、享受的、平衡的心理狀態之中?退一步,他可以依賴別人,“反正我不思考,總有別人會說出正確答案。”進一步,他對自己要求不高,沒有找到自我價值和目標,在學習上能“應付”和“混過去”就行。
所以,想要擺脫懶惰心理,就要打破這種平衡的心理狀態!如何打破呢?同樣也是負向打破和正向打破兩種方式。
1.別給孩子留后路。為什么有的孩子可以懶、可以不思進取?因為他們相信,自己不努力學習,將來也可以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考不上大學,可以出國,找不到工作,父母會給安排。這和家人平時的嬌慣有一定關系,當孩子事事求助于父母的時候,父母幫孩子把退路都想好了。所以,想讓孩子全力以赴,就不要給孩子留后路,至少你不能讓他覺得自己有后路可退。比如,孩子目前的成績考不上重點高中,你就跟她說:“我不會幫你出錢進重點高中,你能考上什么學校,就去什么學校。”“你要是想出國,那一定是憑你自己的能力,雅思或者托福的成績合格了才行,不要想著花點錢出去再說。”
2.給孩子一個目標,讓他忙起來。心理學研究發現,忙著的人比懶著的人內心更快樂,但是沒有目標的瞎忙所產生的罪惡感,會扼殺了這種快樂。所以要讓孩子忙起來之前,首先要給孩子一個有建設性的目標。比如對于跟著我們錢雷老師學習記憶法的孩子,給他定一個“在世界腦力錦標賽上獲獎”的目標,父母可以適當地幫助孩子明確自己做事的目標,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第一周早上早起5分鐘練習記憶法,第二周早起10分鐘練習,第三周早起15分鐘。之后,固定一段時間,比如每天早上花半個小時練習。孩子雖然性格懶散,但是只要有一個理由,他們還是愿意忙起來的。
3.賦予他責任。治療孩子的懶散,積極而有效的方法是賦予他責任。每個孩子都是有責任感的,只不過有時意識到了,有時還沒有意識到而已,所以父母可以給予孩子可以擔當的起的一定的任務,孩子一旦肩上有了責任,就會覺得肩頭有了壓力,自然產生一種動力。比如,幫助親戚家低年級的孩子輔導功課,激發孩子動腦筋去思考問題;照顧家里的寵物狗,給家里的植物澆水、觀察記錄他們的成長等等。
這3招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