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干山1932文創園,打造一個城鄉共同體建設者的交流平臺
莫干山1932文創園,打造一個城鄉共同體建設者的交流平臺
2013年10月開園的庾村1932,
以當年遺留的蠶種場為基礎,
尊重當地歷史文化,保留及修復了原有建筑。
同時,
通過在這座舊址上的文化和設計植入,
使其擁有了全國最大的自行車主題餐廳、
鄉村文化藝術展廳、城鄉互動論壇會場、
莫干山第一間傳統窯燒手感面包坊、設計師客棧、
鄉村咖啡屋、鄉村公益書店、
設計師格子鋪、青年下鄉創意小店等等。
這是一個城鄉共同體建設者的交流平臺,
同時,希望帶給當地村民新興文化,復蘇鄉村曾經的活力。
庾村大背景
庾村是坐落于莫干山山腳下的一座小村莊,位于莫干山鎮區西部,緊鄰莫干山景區,由莫干山鎮通往莫干山景區的黃郛路穿過基地。相較于莫干山旅游景區的人流攢動,這里仍舊保留著鄉村的氣息。
“庾村1932文創園”基地原為庾村的蠶種場,在我國,蠶桑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莫干山地區種桑養蠶歷來是過去農戶主要的養殖副業之一,蠶種場的輝煌與衰落也見證了蠶桑產業發展的一段段歷史,留下了許多農業文化的記憶。
這里原有黃郛舊居、莫干小學、黃郛墓等歷史文化資源;黃郛是當時的社會精英,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現在也成為一大批懷有赤子之心的精英人士的心靈歸宿。
鄉村改建后的庾村1932文創園
庾村1932文創園以黃郛當年遺留的蠶種場為基礎,保留及修復原有建筑,采取覆蓋加整理的方式,以竹為主要材料,突出體現其地方特色,合理利用其力學性能,充分展示其文化價值。以當代設計結合民間建造工藝,創造出在材料、構造、結構、文化等各層面都具有價值的場地覆蓋方式。
由清境公司主導帶領鄉建、文創人士,融合臺灣文創與社區總體營造經驗,開發此塊基地,使其成為莫干山計劃中最具活力和人氣的開放園區。在這些力量的推動下,這里將用鄉村生態圈的產品與服務作為優質鄉村生活標桿,用生活秀的方式展示意識形態與生活方式,再以線下渠道擴展至線上,擴大受眾人群。
作為信息交流點,道路是聯系城鄉的廊道,集鎮是城鄉的交匯點,城鄉供需在市集平衡。
傳統市集是農品轉換實現經濟價值的終點,也是城市信息在鄉村傳播的起點站。在這里,庾村1932文創園因為處在景區與兩鄉要道節點的位置,因為大樹的蔭庇、錯落的廊架屋頂與院落空間,因為休憩客棧餐飲服務的配套,呈現為一個市集的交易平臺。
市集作為信息交流點,市集的建立、內容與流量分別是鄉村生態圈的原動力、業態與效益。同時,市集是城鄉互動的空間節點,是物資集散和商業節點,是資訊傳播的文化節點,是鄰里關系的社區節點。
市集擁有全國最大的自行車主題餐廳、藝術展廳、城鄉互動論壇會場、莫干山第一間傳統的窯燒手感面包坊、主題旅舍、鄉村咖啡屋、鄉村書店、鄉村生活展售店等,二期的庾村1932文創園還將擴建出文創農藝展售店、山頂景觀藝術公園、親子游樂區等文化休閑空間,承辦更多活化城鄉的人氣活動,吸引更多村民、訪客和鄉建志愿者的熱心參與。
這里吸引了景觀設計師、著名建筑設計師、工研藝術匠人、文化創意人、城市農耕踐行者、綠色生活倡導人、綠色幼教工作者、社會公益人士、鄉村休閑研究者……這是一個城鄉共同體建設者的交流平臺,同時,帶給周邊村民新興文化,復蘇了廢棄前蠶種場的活力。
更主要的,庾村的原住民也因為庾村1932文創園而受益頗豐。莫干山項目大部分員工都是來自莫干山的本地人,這個項目不僅帶動了城鄉間的互動,讓城市人了解鄉村,感受鄉村,也為鄉村帶來了新的生機和就業機會。
定期的農夫市集提供了一個平臺讓村民可以把自己的農產品推廣出去。庾村1932文創園吸引了許多城市里的人來到鄉村,帶動了周邊的業態包括農家餐廳,老布鞋店,農產品店等,改善了村民們的生活,并把鄉村的特色推廣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