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內容分三大塊,情商的認知與測試、情商的解析、情商的提升。
認知版塊,情商包含:自我情感情緒覺察、自我情緒控制與管理,他人情緒感知、他人情緒的溝通與管理。假如一個人發火過后仍不自知帶給別人的影響與傷害,那情緒智商一定很低了,現場進行了相關測試讓聽眾有量化對比。
解析版塊:包含社會意識形態(年代影響+一元文化+男女差異)、原生家庭(0-6月全能自戀期、6月-3歲大我小你期、3-6歲我們你們他們期)、個人經歷(成長經歷+職業經歷如營銷、技術、生產、文化出身的不同心理)、人生重大變故(喪親、父母離異、殘疾等)。重點提到有些人權利欲極強,問鼎后覺得可隨心所欲;很多意淫的小說作者甚至部分讀者;做事時想這樣干受阻,便徹底不干了等極端現象,均是全能自戀期沒發育好,和父母的“有效陪伴、有效認同”不足正相關。
提升版塊:分為內功+技能,內功從大腦的快樂因子入手,現場寫“每天具體快樂三件事”并互動,并順時針讓別人分享及闡述自己快樂的事,增強樂觀情緒的感染。另解釋認知派的理智情緒療法“艾利斯ABC”理論,使大家了解核心認知轉變,便帶來行為上的不同,可避免過激的表現。
而技能部分,表述“觀點≠事實”,鼓勵多出去接觸人與事,會表得更加客觀,不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七成以上國人人格內傾),喜怒就由“觀點”造成。同時注重“有效溝通”(具體肯定+如果句型、還有嗎/還有呢等),而不僅僅是練得“會說話”,說出來卻常不走心,顯得油得很。
最后以落地訓練的課后作業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