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覺得現在您這個課堂會變成未來大學課堂的一種嗎?”
“已經是了!”
“所以說變成一門課了嗎?”
“它不是一門課,它是幫助很多課進行改造!”
“它跟其他課程是怎么聯系起來的呢?”
“只要跟實踐相關,都可以用這種模式,語文課也可以這樣上!”
北京有名知行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蔡劍對教育進行劃分,分成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老師教書,主要以考試為主,老師教學生學;第二個階段相當于輔導實踐,老師幫學生學;第三個階段是讓學生學,采取的是論文答辯的形式;第四個階段是互動實踐,稱作向學生學。第四個階段的教育又被稱為第四代教育,即“4G(Generation)”教育。可是從老師教學生到老師向學生學究竟是如何轉變,第四代教育又是如何實現的呢?
一、什么是4G教育?
“老師成為教練,學生成為選手,課堂成為工作房,考場變成市場,達到實踐與理論合一的理念,這就是第四代教育!”蔡劍本想是做進一步解釋,可是他的比喻卻加深了我的疑惑。
“換一個角度來看,我們過去把課堂和現實割裂了,而現在我們要把現實,也就是實踐放進課堂!”課堂本就是一個教書育人的屋子,空間就這么小,又怎么能把實踐融入進去呢?
“你用手機來干嘛?”
“聊天,查資料。”
“你上課是不是特想玩手機?”
“是!”
“這就是慣性,你習慣了手機,那為什么要讓手機變成負擔而不是工具呢?”
蔡劍提到的能把課堂跟實踐融為一體的工具便是手機。細細想來,手機的確可以突破時間、空間,可是這被老師萬般不待見的手機究竟又是如何應用于課堂的呢?“手機打破了邊界,那我們現在要做一個項目,就是在課堂‘玩’手機,在玩中進行討論和學習!”蔡劍分析道,課程在過去是一種知識的傳授,老師來講,學生來聽,但是課的本質是提高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手機成為學生討論的工具,聽上去好像是個不錯的想法,但是學生真的能抱著手機不玩而是乖乖上課嗎?這種課堂的效果又會如何呢?
二、帶著手機,來上一堂“創新創業”課!
“這是一節選修課,第一次開班就爆滿,從來沒有一節課如此火爆,我們學校有好幾個校區,有的學生坐一個小時車來上這節課!” 夏晶,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一名研二學生,當她第一次聽說這門課時,好奇心促使她報名參與進來。
“每個人在手機上發布一個項目,我們就在手機上評價、討論。在第一堂課上,有的同學發布了吉他課,支付一定的錢跟他學吉他,有的人發布的是賣自己的手工藝品,我發布的是一個健康知識。因為我是學針灸推拿的,有人想跟我了解健康知識的話,可以跟我聊天,不過是要花錢的哦!”夏晶說這是她上的最有意思的一節大學課,學生們很多都會上臺闡述自己的項目。這節課沒有固定的學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老師和學生之分,每個人腦子里的小點子都被充分地激發了出來,每個人都是這節課的老師。
“在這節課上,真正實現了知識創造財富。”因為這門課是不分學院的,每個學院每個專業的人都可以參與進來。大家帶著啟動資金開始了自己的小創業,腦子中的idea不再只是一個想法,而是成為了現實。
北京中醫藥大學是創新創業課第一所試點學校,課程一經發布獲得了學生們的一致好評。目前,北京已經有十幾所學校跟有名網進行合作,其中包括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知名學府,以及各個城市的專業學院和職業學校也已經在洽談和合作中。
4G創新創業課區別于其他的課程模擬實踐,課程采用真實的創新創業方法,引導學生體驗創新創業。“課程一開始,我們會給每個學生發放100元現金作為創業基金,應用創新學堂微信客戶端或者‘有名市場’APP,線上線下結合,為創業就業提供訓練和發展的平臺,實現真實交易互動。”創新學堂平臺啟用現金互動實踐的形式,一方面調動大家積極性,另一方面讓同學們獲得最真實的體驗。
在APP或者微信公眾號上交易時的現金可以提現,也就是說這不僅是一個課堂,更是一個市場,這也就應了蔡劍最初的那句話。“老師成為教練,學生成為選手,課堂成為工坊,考場變成市場,達到實踐與理論合一的構想。”
三、不是人人都要創業,但是人人都要創新!
“課程是創新創業教育,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呀?”
“創業不等于創新,創業也許是1%的人,也許是0.5%的人,但是創新是每個人都需要具備的。”
“現在很多企業抱怨剛畢業的大學生沒辦法使用,我們還得培養他們幾年,成本太高。為何沒法使用?因為他們的知識結構都已經跟市場實踐脫軌。”大學課程滯后,教授講述的例子都是很多年之前的案例,無法跟實踐相結合,導致現在很多學生被培養成了另一種層面的“書呆子”,他們進入企業后要重新學習。蔡劍還提到了另一方面,老師念書本、PPT的形式也讓學生的積極性下降,學生聽課效率下降。
“我們用互動的教學方式,改變了課程效果,讓學生喜歡這個課程,熱愛學習,讓他感覺出來他是為自己而學。”蔡劍提到第四代教育又被叫做CAI教育。
CAI是協同、行動、以及創新三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即Collabration、Act、Innovation。蔡劍便是把這三點相融合創造出了創新學堂,在課堂中實現團隊、協同和創新。
蔡劍從2008年起開發和研究這種課堂模式——把協同創新理論與互聯網+創新教育體系相結合,最終形成了創新學堂。 他創造性的首次將協同、行動、創新有機結合,以自主研發的互聯網學習實踐平臺為支撐,塑造學生五色創新思維的健全人格與服務社會能力。
當我問蔡劍,“為何要研究‘創新’,這個很少有人會觸碰的領域?”,他的回答很簡單卻引人深思,“有些東西是你創造出來的,而不是你想出來的。”
如果你有很多idea,如果你想提高你的創新能力,就掃描二維碼來創新學堂吧,也許下一個愛因斯坦或者喬布斯就是你或者你的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