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頭頂中國科學院院士頭銜,曾經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南方科技大學創始校長朱清時教授提出了幾個概念:量子力學,意識,佛學,靈魂,物質與客觀存在。如果我們看一下它們的來源并弄清楚其中涉及對象及涵義后就會知道,他的關于“量子意識”“量子佛學”的文章,以及“當科學家辛辛苦苦爬上山頂時,才發現佛學大師早就在山頂上等著了”的說法或許是一個“科冠佛戴”的新成語,尤其是他在6月10日北京中醫藥大學宣稱自己用身體觀察到了真氣和氣脈,更是缺乏系統分析的“粗淺”論題,至于是否是把科學看作了如同古代崇拜一樣的巫術了呢,現在下結果還為時過早,但是,他開始運用科學基礎來致力于宣揚他的“量子意識”,并與佛學結合起來的觀點,的確值得商榷。“量子意識”是對哲學與宗教的升華,還是科學與玄學理論的升維與傳播?記得早年的中國科技界泰斗錢學森大師也曾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其中有關人體特異功能的觀點與朱教授的量子意識如同出一轍,只是當時錢大師的觀點差點自毀長城,好在他的年齡、資歷、威望和貢獻,才不至于被更多的人所詬病,這一點恰恰證明:科學與神學之間也許只隔一張紙,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遺憾的是,錢學森大師沒有來得及趕上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的當今時代,那么,今天的朱教授的觀點適逢國家大力倡導國學之時而應運而生,難道有超越錢大師之妙筆嗎?如果朱清時僅僅只是運用“量子意識”的觀點,而沒有結合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的工具和思維,怕是新的勢單力薄了吧?如果把“證偽”體系獲得的成果用于論證古代“崇拜體系”的正確性,是否違背了一個院士的稱謂以及對科學的不忠呢?他如此偷換概念所產生思潮會是一種“思想巫術”嗎?他的這些觀點有悖于科學精神嗎?有鑒于此,如果認為“可證偽性”是科學理論必須具備的特點。那么,很多科學家們的工作,不但向前推進發現新的科學規律,也不斷地向后看,重新檢驗前輩建立的理論。當科學家們發現以前的理論,無論是由多么偉大的科學家建立,只要存在錯誤就必須修改,如果存在重大錯誤,就需要顛覆整個系統,進行重建。由于科學體系與宗教不同,不承認什么“絕對正確”道理。因此,任何試圖把宗教的正確性跟科學的證偽性綁定在一起的做法,其實都是存在致命危險的,這危險恰恰來自于科學理論具有“自我顛覆”的特點。顯然,用科學的方法是不可以給巫術化妝的,也就是說,哲學與科學之間存在結構性的排異反應。如同不能用哲學的方法解釋哲學的問題一樣,用哲學的方法也同樣不能解釋科學的問題,同理,用科學的方法也同樣不能解釋哲學的問題。那么,有沒有另外一條線能夠將哲學和科學這兩條平行線鏈接起來呢?回答這樣的問題,顯然需要跳出科學和宗教的范疇,“用三只眼睛看世界,用第三只眼睛看科學與宗教”。這樣才能真正進入到一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新境界。愛因斯坦曾說:在科學的殿堂里有各式各樣的人,他們探索科學的動機各不相同。有的是為了智力上的快感,有的是為了純粹功利的目的。但是科學殿堂的根基往往是靠另一種人而存在。他們以最適當的方式來畫出一幅簡化的和易懂的世界圖象,他們的偉大之處并非來自深思熟慮的意向或計劃,而是直接來自于一種激情。我把這種激情稱之為“智慧”,把這種激情所形成的系統叫做“智慧科學”。比如,按照傳統的理論體系,科學與宗教這兩個平行線是永遠也不會交叉的,但是,只有在互聯網的智慧時代,運用中國智慧科學研究院專門研究出來的“三維復合定慧法”(另外解釋),方能建立起科學與宗教之間的鏈接。簡單講,科學具有證偽性,宗教具有趨真性!就拿巫術中的“巫”字來說,她即代表了易經八卦中的“巫師”、“巫術”,但是,到了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她又何嘗不是代表了互聯網時代的虛擬現實狀態呢?讓我們仔細拆分一下“巫”字,上一橫、下一橫,左一人右一人,中間一豎全連接,這不就代表著一個“知天地-二(線上線下”)、“懂人鬼-人人(虛擬現實)”的智人“l”的“智慧”嗎?既然科學承認有未知,那么,就一定會存在一個趨于真知的神靈幻想,這個幻想就是哲學,就是宗教!這也就是說,無論是科學還在宗教,其實是兩個不同事物分別行走在不同維度的兩輛車,“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呢?唯有站在互聯網的角度,按照智慧科學的方法,運用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的工具和手段,才能實現“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互映與共衍!
智慧科學的倡導者如此結果,科學才可以給哲學(巫術)化妝,哲學(巫術)也可以給科學化妝,只不過是,此刻的“妝”已經是一種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和虛擬現實的“智妝”。任何“道”都是變化的,科學如此,哲學如此,神學也是如此,關鍵是我們站在什么樣的角度、用什么樣的化妝品去化妝而已。現在的問題和焦點是,科學太偏激于科學的偉大,而哲學太偏激于哲學高傲,雙方都無法站在對方的角度,用“虛實、三維、五環”理論(待解釋)來進行“逆選”(待續)。
如此看來,科學與宗教都有他們的局限性,當今世界,“阻礙我們前行的已經不再是科學和哲學本身,而是我們對于科學和哲學之間的看法”。即,一方面要跳出彼此之間的爭辯;另外一方面要避免盲目的融合,甚至替代和套用。未來世界的分歧,已經不再是科學、哲學、神學、玄學之間的矛盾,而是“集大成智慧、謀念力集中、感千奇百態、圖心想事成”的智慧新時代,只有用智慧科學的方法,才能打開各路學派的芝麻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