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熱浪,一股討論武器平臺的熱浪,正浸潤并拍打著中國大大小小的軍事論壇,同時波及到國內外媒體的軍事專欄。“航母熱”、“殲10熱”、“094潛艇熱”,也包括“F22熱”,成為軍事研究中最時髦的話題。這其中不乏有對武器平臺的膜拜,體現出了一些軍事愛好者和部分軍事專家并未理解當代軍事變革的含義。如果我們想要主動適應世界新軍事革命的潮流,就必須阻止這類進一步退兩步的徘徊。
被腰斬的“十字軍騎士”
2002年5月2日,是美國陸軍的傷心日。在那一天,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拉姆斯菲爾德宣布,他已決定取消陸軍開發的“十字軍騎士”新型火炮系統的計劃。這意味著這個已經耗去十幾年時間、花費了十幾億美元、計劃總值110億美元的項目壽終正寢。作為面向21世紀的美國陸軍地面火力支援武器,“十字軍騎士”火炮于1987年就開始進行部件研制和樣車試制,2000年1月研制出了樣車,原計劃2005-2008年就可以批量生產并裝備美國陸軍。究竟為何拉氏會痛下殺手,把這個原本將是世界上殺傷力最大、戰術機動性最強的自行火炮腰斬了呢? 有的分析指出,主要原因是其采購價格過高和系統重量太大。的確,據測算“十字軍騎士”火炮投產后單炮價格為382萬美元,相當于現行同級自行火炮的3 倍,加上維護難度大,全壽命成本高。由于該炮采用的是M1主戰坦克的通用底盤,戰斗全重達到了55噸,經改進后,其空運重量也有40噸左右。但深究下去,就會發現,雖然該炮價格高,但美國陸軍還是愿意采購;而制造商也在努力縮小火炮的尺寸和壓低重量,力爭做到C-5B戰略運輸機一次能夠運輸2門火炮系統,并不影響其戰略機動能力。應該說,僅僅是價格和重量的因素不足以導致項目的下馬。 倘若我們把“十字軍騎士”火炮開始研制的時間帶入冷戰的大背景,就不難發現它是為美軍準備與華約組織軍隊在歐洲平原上進行大規模坦克戰而研制的一種武器。這種射距達到40千米的自行火炮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戰斗中伴隨坦克沖擊,在坦克炮還夠不著的時候,對敵方坦克和火力點實施打擊,為己方坦克提供一道“彈幕”。顯然,該火炮是按照冷戰時期的作戰思路,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戰模式所研制的武器。經過第一次海灣戰爭,在目睹了大量使用精確的38天空中打擊的顯著效果和“左勾拳”行動中武裝直升機對伊軍坦克的掃蕩之后,當時的美軍參聯會主席鮑威爾敏銳地指出,今后將不會出現大規模坦克戰了。這意味著,那些曾經為經典式決定性作戰所裝備的武器已趨過時。 正因此,“十字軍騎士”這一尚在研制的、主要為坦克提供機動性地面火力支援的武器系統就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盡管從武器平臺本身性能來說,“十字軍騎士”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地面火力支援武器,但它已經難以適應變化的戰爭目標和作戰樣式,開始背離了武器平臺有效性的第一原則——“適應原則”。這是“十字軍騎士”項目下馬的真正原因??梢哉f,這個項目下馬,不是它技術性能與同類武器相比不夠先進,而是它不再適應新的作戰樣式。這尊“戰爭之神”走下神壇,也意味著陸戰之王——坦克,告別王位的開始。同時,它還標志著,在遠程精確打擊正在成為主要作戰樣式的當代,那種以更大、更重、更強為目標的武器平臺發展思路,已經成為一種落伍的追求。其中的原因和此次軍事革命之所以會發生的原因一樣,就是當代戰爭樣式發生了變化。 按照美國陸軍的計劃,替代“十字軍騎士”火炮的是“陸軍未來戰斗系統”中一種更小、更輕、使用更精準的新型火炮,而它的原型出自被聯合防務公司收購的瑞典博福斯公司(這種以資本推動軍事發展的騰挪功夫,是常被我們忽略卻值得認真研究的西方重要軍事傳統)??梢?,在此問題上,美國陸軍依然習慣于不觸及戰爭樣式變化的技術性思路。當然,有這問題不止美國陸軍一家。美國海軍提出用X-47B無人機對現行航母進行改造,組成改變“航母航空”的“無人空戰系統”,其中雖不乏創意但也折射出囿于軍種視野的局限。盡管如此,以新平臺替代舊平臺的作法,還是邁開了超越平臺的第一步,這比我們有的人宣稱大型航母“從現在到可預見的將來都無法替代”、也“無法超越”的武斷,要更值得肯定。因為按照那個判斷,便意味著“從現在到可預見的將來”的海戰樣式都不會發生重大改變。這對于已發生并在繼續發生變化的戰爭現實,顯然是危險的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