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著名經濟學家,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在我院智庫報告廳發表演講,主題為轉折點上的中國經濟。許小年就中國經濟轉型及企業經營模式轉型問題展開深入探討,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需從資本積累轉型到創新驅動。
許小年觀點摘要:
許小年表示,中國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人均收入停留在大概1萬元美元左右的魔障中。這樣的情況意味著宏觀政策失靈,政府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只是為了拉動投資、刺激需求,而“脫實向虛”作為宏觀政策另一種反映,其產生的后果就是把投入實體經濟的錢轉向了房地產市場。面對這樣的形勢,許小年提到:“深圳的房價還會漲,沒買房的現在可以咬咬牙趕緊買,有了房的也不能高興太早,漲得越高將來跌得越狠。”
房價涉及到千家萬戶,去年房價的保障我個人認為是兩個主要的原因,一個原因是貨幣超發,另外是2014和2015年連續兩年全國的土地供應負增長,因為土地供應負增長給供給端造成了壓力,而貨幣的超發又提高了需求,所以供給和需求兩邊作用的結果就是全國的大中城市房價暴漲。緩解房價的上升就從這兩點出發,一個是收縮貨幣,另外一個是增加土地供應。我認為這兩點比行政性的打壓都有效,市場經濟了還用行政的方法來限制價格、限制貸款、限制購買?
我們關于供給側的討論應該圍繞著企業效率,也就是圍繞著如何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供給側不需要產業政策,需要的是一個良好公平的競爭環境。由此他為供給側改革提出了四大舉措:
1、保護私有產權。保護產權有助于企業家建立起對于未來收益的穩定預期,使其在穩定預期的支配下做長期投資。保護私人產權是進行長期研發投資的前提條件。保護產權最有效的方法是司法改革;
2、縮小國有經濟范圍。國有企業不可能是創新的主體,因為他們既沒有創新的動力,又沒有創新的壓力,創新的主體必然是民營企業。為了建設中國的創新經濟,一定要縮小國有經濟的范圍,國有經濟越大,這個國家創新越沒希望。
3、放松和解除管制。管制是創新的大敵,創新不需要政府的扶持,但是需要一個自由的環境、資源的自由流動,這是創新的必要條件。
4、全面減稅。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把資源更多地從行政性配置下解放出來,也就是從政府的手里解放出來,在市場上由企業來進行配置。這是減稅最重要的意義,而不僅僅是減輕一些企業的負擔。“轉型不等于轉行,轉行等于找死。”許小年說到有一些企業家把“轉型”錯誤地理解成“轉行”,轉型確實能夠闖出一條生路,它往往要求在你最熟悉的企業中來思考,來改變現狀、求得生路。同時,他認為創新未必需要高科技,創新在傳統行業中照樣可以進行。創新需要的是專注。
中國未來的宏觀經濟非常確定,“L”型長尾巴還將持續三五年時間,具體要走幾年,取決于政府接下來怎么做,如果做得對這個L的小尾巴會很快結束,如果政府在改革中無所作為,我們在L型中繼續往前走。
未來宏觀經濟沒有什么不確定性,企業需要思考的是自己在這個階段該怎么辦,如何從過去的制造轉向研發,從過去的市場份額轉向思考創新,轉向產品,專注產品、專注技術。只要下決心轉型,只要能夠堅持創新、并不斷地保持活力,中國的宏觀經濟未來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