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了主題為“中國經濟新平衡”的國研智庫論壇·新年論壇2017。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圍繞“如何為經濟企穩回升奠定一個比較堅固的基礎”發表了主旨演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發表演講。 王東海 攝
談及當前形勢及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問題,張軍擴指出,經濟形勢總體上呈現趨穩向好特點,一是供給方面,經濟增長速度回落幅度在持續收窄,呈現企穩態勢。二是需求狀況明顯改善。三是企業經營環境和效益狀況在改善。四是企業家的預期也在改善。
經濟企穩回升的基礎還需進一步加固
張軍擴認為,當前,雖然經濟運行的積極因素在增多,增速企穩回升的態勢也比較明顯,但經濟運行中的矛盾和問題依然比較突出,經濟下行的壓力和風險依然存在,企穩回升的基礎還不是太牢固,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認識,并繼續努力,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
他分析指出,經濟企穩回升的基礎還不夠牢固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雖然態勢明顯,但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尚且不足。他說道,在投資方面,長期以來民間投資占長期投資的60%以上,是投資的主體,民間投資的狀況是判斷經濟內身活力最重要的指標。另外,在國際直接投資方面,也是有喜有憂。一方面,我國實際利用外資,在人民幣較大幅度升值的情況下,增長幅度僅為4.1%,而另一方面,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即使按照美元計算,增幅也高達40%以上。利用外資增長放慢和對外投資迅猛增長,既有我國發展階段變化、結構轉型升級及企業戰略調整等正常因素,也與我國要素成本上升、營商環境發生變化相關。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經濟增長內生動力需要加強的問題。培育和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促進新舊動力轉換與接續,是現階段引領經濟新常態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可以說,增長新動能是否真正形成,是否在經濟增長中發揮主導作用,是判斷經濟是否具有企穩基礎的最主要因素。在內生動力相對不足的情況下,我們很難說經濟企穩回升具有穩固的基礎。”張軍擴說。
第二,經濟運行中還存在的矛盾和風險還有待于進一步化解。他分析,經濟進入新常態,除了培育新動能,還需要化解之前高速增長時期積累的結構矛盾,防控風險,促進結構優化升級。他說,“去年中央確定了‘三去一降一補’的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點任務,并發布一系列實施細則,效果較為明顯,由于問題自身的復雜和艱巨,化解結構矛盾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防控風險的任務,還非常艱巨,一方面部分傳統產業領域、部分地區及部分企業產業過剩、庫存過大杠桿率問題較為突出,所取得的成果還需進一步鞏固。另一方面‘三去一降一補’過程中出現了新情況、新問題,甚至積累一些新的矛盾和風險,都需有所防范和化解。”
第三,外部環境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他說道,2016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積極因素增多,在較大程度上還是受益于去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經濟貿易狀況的改善,對于2017年全球經濟狀況,由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不可能根本改善,且面臨較大不確定性。一是發達國家面臨的深層結構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經濟很難從根本上走出低谷。二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以及美國特朗普政府上臺、英國脫歐等事件的發生,也大大增加了全球經濟貿易增長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