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總書記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形勢的重大科學論斷,也是黨中央制定“三農”政策的重要遵循。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2017年第1期“農科講壇”(中國農業科技報告會)在國家農業圖書館報告廳舉行,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現場解讀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部署與重點任務。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作為主題,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韓俊強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包括農業產品產業結構優化、農業資源配置結構優化、體制機制創新、科技驅動和技術創新等4個重要方面,落實好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深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做好“穩、調、改、補”這4篇“文章”。
一是做好“穩”的文章,要穩字當頭,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底線,還要確保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的勢頭不發生逆轉。要挖掘農業農村內部潛力,推進農民轉移就業創業,激活農村資產資源,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要保持農村社會穩定。
二是做好“調”的文章,要調優農業產品產業結構,調綠農業生產方式,調新農村產業結構。目前,我國農產品廣泛存在“多而不優”的品質結構問題,必須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基本思路,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種植結構,優化養殖區域布局,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要加快形成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加快發展現代食品工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轉化,加快構建基于互聯網的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
三是做好“改”的文章,堅持不懈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要不斷深化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使主要農產品價格和國際接軌,堅持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確保農民收益,提升農業產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四是做好“補”的文章,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要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補齊農業物質技術條件短板,加大種業等基礎性重大農業科技的聯合攻關。加快健全農業生產裝備技術體系,大力發展農業種養業新技術和適宜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