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百家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前副主任
回顧起來,我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過程中,有三段時間遇到的困難較大。第一次是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第二次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第三次便是當下。思考當前的問題,與前兩次作些比較,可能會有所啟發。
在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我國面臨的困難是多方面的。當時,既要解決十年“文革”造成的種種問題,又要探索新路,很不容易。這一時期的成功突出表現在結束過去,開辟未來。一方面是通過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完成對黨內關系和社會關系的調整,同時通過黨的第二個歷史決議,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完成了與此前歷史的切割。這就為凝聚共識打下基礎。另一方面是明確了黨和國家的工作應以現代化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時期,提出的“小康”思想具有戰略意義,它使黨提出的現代化概念更符合中國的國情,同時也使得現代化不僅與國家的發展,而且與人民群眾的生活聯系在一起。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長期戰略構想是以小康為指導的。
那幾年國內面臨的問題很多,但外部環境十分有利。主要是美國、日本和其他主要西方國家都愿意支持中國實行改革開放,進行現代化建設;因為中國的發展既可以增強制衡蘇聯的力量,也可以為它們擺脫滯脹、實現經濟增長創造機會。不過,這種有利的外部環境并非憑空而來,前提是我國內政、外交政策的調整,以及卓有成效的外交努力。當年,不僅把握外交方向和方針政策,還親自出馬做了大量工作。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內部和外部的原因,中國遇到第二次困難。起因首先來自內部,既有經濟上的,也有政治上的。經濟上,主要是漸進式改革走到一個關口,作為過渡措施的雙軌制難以為繼;同時經濟在幾年內上了一個大臺階,積累起不少需要化解的問題。1988年決定進行治理整頓是正確的,但試圖把價格闖關作為突破卻是失誤,結果引發社會恐慌心理。政治上,主要是十年改革帶來一些新問題,如新社會階層的出現、思想意識形態“自由化”或多元化、“官倒”和腐敗的出現、腦體勞動倒掛等。這些問題由于種種原因處理不當,致使矛盾激化,釀成政治風波。外部環境變動是這次困難加劇的原因。國內政治風波發生后,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制裁,稍后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都給中國造成巨大的壓力和沖擊。
能夠克服第二次困難,最關鍵的一點在于中央明確提出“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事”,同時應對措施也是有力的。對內,在平息政治風波后,采取進一步改革措施,如大力改善黨的領導、開發浦東、建立證券市場等,最重要的是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對外,一方面處理好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關系,既頂住壓力,又努力恢復和改善關系,打破制裁;另一方面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內外兩方面措施都收到超出預期的良好效果。除應對得當之外,還應看到,克服這次困難有內外兩方面的基礎。在國內,主要是改革開放已使大多數人,特別是農民和工人受益,親歷“文革”的干部群眾對那十年記憶猶新,也不愿國家再次陷于動亂。在國際,中國的改革開放已使許多的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受益,它們也不愿中國倒退和閉關,而堅持制裁只會使中外雙方的利益都受到損害。上述種種因素構成的合力,使中國在較短時間內成功扭轉了局面。
當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又一次進入一個比較困難的時段,其原因也包括內外兩方面,不過分析起來又與以往有很大不同。
從國內看,主要是改革開放已進入一個與以往明顯不同的新階段。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階段已經結束,正進入一個中速、甚至是相對低速增長的階段。第二,在經濟發展之后,財富的分配問題日益突出;社會貧富分化和利益集團的出現,使這一問題更趨敏感。第三,我國社會階層結構和人們的思想觀念已發生明顯變化;在利益多元化的情況下,統籌協調各方、凝聚改革共識要比以往復雜得多。第四,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也積累了不少問題,如環境問題、產能過剩問題、老齡化問題、腐敗問題等等。我們所遇到的問題或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現代化“起飛”階段完成后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一類是新體制不完善、不健全所造成的。后一類實際又分兩種情況,一種確屬新生事物,還需要成長;另一種是表面看起來是新的,但舊的成份很多,有些問題我們以為在改革過程中已經解決了,實際上仍未解決,或有所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