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冬季世界經濟論壇期間,騰訊財經在瑞士達沃斯當地,舉辦了“全球經濟前瞻:大拐點 or 大震蕩”主題晚宴。本次晚宴由原子智庫主辦,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提供學術支持。
在晚宴討論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發言表示,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不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問題,它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中國企業應該以嚴格的標準淘汰落后的過剩產能,而市場也會讓它們自然淘汰。以現在收入水平、技術水平,中國很快會實現轉型,整個環境好轉指日可待。
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來源于潘家華所在團隊對世界經濟格局的論證分析。
在他看來,按照人、投資、資源,這三種驅動世界經濟格局分化的因素來分析,目前世界經濟格局分為三大板塊,即發達國家、新興經濟體、欠發達國家。
這其中,發達國家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美國為代表,人口快速增長、發展空間非常大、資源容量和存量相當高,潘家華認為:“這樣的經濟體今后的空間應該非常大。特朗普要進行基礎設施投資,有潛力、有空間。”
另一類則是以日本、歐洲為代表,人口飽和甚至下降、基礎設施飽和,從發展數據來看,基本沒有太高的預期。
潘家華認為,在新興經濟體板塊中,包括中國和印度這兩種類型,“我們人口已經是接近峰值,基礎設施和相應的投資已經趨近飽和,資源的容量也是接近極限,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增長空間真的是非常有限。”
與此同時,以印度為代表的第二類新興經濟體,人口還在快速增長、基礎設施拉動需求特別旺盛、生活質量提升空間非常大,“印度這個新興經濟體應該是世界一個新的增長點所在”。
對于欠發達國家經濟體,潘家華引用數據表示,過去60年代、70年代,其所占全球經濟比例從未超過0.5%,人口卻從30%躍居超過一半,這類經濟體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有可能加入新興經濟體的行列,也有可能原地保持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