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參事、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理事長王輝耀,曾將海歸又“歸?!钡默F象稱為“環流”。海歸“環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怎樣的獨特作用?就此,王輝耀對南都記者做出了解答。
王輝耀
國務院參事,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 C G )理事長兼主任,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副會長,商務部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副會長。在人才戰略、海歸與留學生、華僑華人、國際移民和企業國際化以及智庫發展等領域有大量著作和學術研究,包括《中國海歸發展報告》《中國留學發展報告》《海歸時代》等。
南都:截至2016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到265.11萬。你怎么看待這一輪的海歸潮?
王輝耀:十八大以來,留學歸國人員的數量確實在不斷地增加,我認為是綜合原因導致的。一方面,中國的經濟發展比較快,創新創業成為潮流,市場也很大,比如互聯網、金融這些領域。中國政府一直在出臺政策鼓勵海歸回國。另一方面,美國、英國等國家的經濟發展不景氣,移民政策有所變化,收緊了工作簽證的發放。此外還有個原因,現在的很多海歸都是獨生子女,受到家庭因素的影響,回來的比率更高。
南都:和以往的海歸潮相比,這一輪海歸潮有什么新特點嗎?
王輝耀:留學回國人員的創新創業熱情高漲。概括地說,海歸潮其實可以分為三輪:清末民初的拯救中國,解放后的建設中國,再到今天的創新中國。從80年代改革開放留學生大幅增長開始,延續到現在,基本都可以納入創新創業的范疇。
南都:我們注意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一帶一路”建設使得許多海歸又“歸海”了。
王輝耀:你知道嗎?中國到海外的投資已經超過了外國來華投資。中國企業“走出去”,需要儲備國際化的人才?!耙粠б宦贰痹诩訌娧鼐€各國資金、基礎設施、產能、人才和移民等方面合作的意義重大,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就更加凸顯。
南都:你曾把相關現象稱為海歸的“環流”。
王輝耀:中國現在進入一個大循環,每年有大量的人才出去,也有大量的人才回來。但是從人才的開放程度來看,中國現在是全世界比例最低的。中國與全球化智庫與國際移民組織(IO M )聯合發布的《世界移民報告(2015)》顯示,中國國內的外國出生人口比例幾乎世界最低,僅為0 .1%;而北京作為國際大都市,其外國出生人口比例僅0 .05%,在受調查的世界大都市中排名墊底。中國要變得更加國際化,就得讓中國的人才變得更國際化,再讓他們流動起來。只有這樣,中國才能更好地走向全世界。
南都:海歸“環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能發揮怎樣的獨特作用?
王輝耀:“一帶一路”沿線多數為發展中國家,加強與這些國家的溝通和交流尤其重要。海歸人才可以發揮自身國際化語言和溝通能力的優勢。
有長期的海外投資和生活經驗的海歸,對當地的政治經濟情況、文化風俗都較為了解,可以提供咨詢、充當合作伙伴、斡旋調解矛盾等,為降低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風險起到重要作用。
一部分高層次海歸人才回國創業,則可以主導創新企業走出去,充當國家“硬實力”的載體。
南都:就政府和社會方面來說,怎樣更好地吸引海歸?
王輝耀:人才管理的制度建設不應僅局限于引進人才,后期服務是決定人才留下并發揮作用多寡的關鍵因素。特別是海歸人才關注的社會保險、落戶、子女就學、醫療、養老問題等,都需要制定相應的法規加以標準化和規范化,使得進入不同領域的海歸人才都能夠便捷高效地享受制度保障。此外,還應避免編制、行政級別等因素成為海歸人才發揮作用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