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下五,小牛津國際學校組織了由博譽演講口才張少藍老師的講座,張少藍老師是博譽的高級演講口才講師,曾中央電視臺青少年播音主持大賽優秀教師、播音員,配音演員,主持人。在談到對有聲語言表達藝術的熱愛時,張少藍老師說到一個詞:雅言盛世。是啊,我們有幸遇到一個最好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們熱愛朗誦,這是追求更高生活品質的體現。而東莞市博譽語言藝術學成立于2016年,領跑全市,兩多年來一直熱度不減,在我們已經做了一些探索、積累了一些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張少藍老師為我們帶來了前輩們幾代人、幾十年探索的精華所得,通過通俗的講解、精彩的示范直達人心,幫助我們系統梳理了有聲語言情感表達的核心規律。
未成語調先有情,是張少藍老師朗誦的課程,那么,如何使得“情感引領”不停留在一個模糊的理念層面,而是落實在幫助我們表達好一篇作品上,張少藍老師為我們明確了標準和境界,并給出了以下幾個面的建議。
首先,朗讀朗誦是有聲語言藝術的創造。
創造是這句話的關鍵詞,它明確了朗誦者朗讀者的任務,不是還原作品素材,而是代入由作品生發出的情感去表達。因此,朗讀朗誦情感的構成,既包括作者、作品的、人物、角色的,也包括朗誦朗讀主體的以及受眾的。
六字標準:準確、鮮明、生動
關于鮮明,我做一點不一定準確的解釋:朗誦朗讀不同于戲劇表演。戲劇表演中演壞人時,演員盡量靠近壞人的狀態,朗讀朗誦中,我們即便在表達壞人時,也不失自己的價值判斷,即有鮮明的立場。再舉個例子說,朗誦《青衣》時,你要讓聽眾感受到你是筱燕秋的戲迷,而非春來的戲迷,這就是鮮明。
三無境界:無一字無依據;無一語無變化;無一言無對象。
境界這個詞很準確,因為這通常表達了一個至高的標準,的確,我們過往的表達中,有多少字詞是囫圇吞棗而非細細咀嚼的呢?我想,那種三無境界一定還伴隨著另一個無:無我!這種境界盡管太難,但多么讓我們神往。
在我看來,以上幾點基本歸攏了朗讀朗誦的所有指標,可以成為我們對照尋找問題的工具書,我們朗誦學會曾經提出:朗誦讓生活更美好!感謝張少藍老師讓我們發現,接下來生活更美好的余地還非常大,并且幫我們找到達成更美好生活的具體路徑。只要我們勤加練習,積極分享交流,博譽語言藝術教育更上新臺階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