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絕大多數居民生活由溫飽型向小康型轉化。人民的消費結構也由改革開放初期的“溫飽型”向“享受型”悄然轉變。
以前由于生活物資的極度匱乏,人們需要各種日常用品來滿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所以消費導向是以功能為主,例如:買衣服是為了保暖,買手電筒是為了照明,幾乎很少考慮這件東西是什么品牌,使用體驗怎么樣。而漸漸的制造業迅速發展,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大街小巷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產品,功能一樣,但包裝名稱大有差異,在人們的心中慢慢浮現出品牌的概念,購物不再以滿足功能為主,還要看是否是自己青睞的品牌。
尤其互聯網的橫空出世,打破了以往的信息不對稱,網上購物使消費者不再受傳統地域的限制,商業變得不再是貿易那么簡單,顧客有了多種多樣的選擇。零售業所面臨的不僅僅是同質化競爭的挑戰,更重要是消費者消費習慣的轉變。可以說零售業并非是被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所顛覆,而是受制于傳統思維觀念被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主流消費者所拋棄。
傳統零售轉型升級迫在眉睫,而呼聲最高的莫過于做電商。
電商:過分功利化的緣木求魚
提起電商,不得不說到兩種模式,B2C的天貓與京東,C2C的淘寶,但無論是哪種模式始終都逃脫不了最本質的思路:爆款、低價加流量。貌似現在如果零售品牌想做電商除了天貓與京東也無可選擇,因為她們壟斷了線上購物幾乎80%的流量。而無論選擇了其中哪家也只是讓零售品牌多賣一點貨而已,并沒有解決本質問題。
那么傳統零售該怎樣做才能從本質上解決現在面臨的問題?
了解消費者
第一、滿足感發生極大變化的新群體
85、90后成長為社會消費的主流人群,他們成長的時代不像70后那個時候物質匱乏,
這些人群生長在一個物質安全,資源充足的時代,他們對于社會的認識更健全,對于生活的體驗與追求更高,要求更完美。同時,購物也不再是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享受,是精神的自由崇尚。
第二、聆聽消費者表達的訴求
越來越多人消費已經不再是單向的購買,超越了傳統的購物方式,他們需要商家理解他們,知道他們心中所想。消費者已經把購物作為了樹立個人形象,反應精神世界,發布個性宣言的方式。他們想通過消費表達自己心中的渴望,展現自己的追求以及向往,逐漸興起的個性定制足以說明這些問題。
第三、了解消費者,讓C2B滿足個性需求
零售企業應更多的了解自己的消費者,他們已經不滿足被銷售的命運,更多的想表達自己的需求,得到自我個性化的產品。所以以往的規模化生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者需要方便、快捷的渠道與企業產生溝通互動,而企業想要在互聯網時代還保持自己在顧客心中的獨特地位,不與顧客斷裂就必須告別原有的流程與思維,更多的去了解自己的顧客,建立起自己的顧客數據系統。包括:顧客的身材,合適的尺碼,購物的習慣與喜好,顧客有什么樣的個性化需求。根據這些數據來驅動自己企業的生產、營銷、配送,實現C2B。
總之移動互聯網時代并非是實體的終結時代,就經濟發展而言,實體才是創造價值的源泉,而互聯網只是傳播價值的媒介。但脫離媒介,再好的價值也會被埋沒,只有順應時勢,才能不被拋棄,才能基業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