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的供電企業績效變革典范—“麻江自主績效模式”觀察
摘要:
南方電網麻江供電局秉承“凡是資產皆有回報,凡是員工皆有績效”的“科學管理”理念,抓住供電行業未來競爭制勝的關鍵——效率與效益,從根本上加速了供電企業精益化轉型變革的進程,適應了時代與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實踐了中國版的阿米巴經營智慧,開創了“從管理人到經營人”的績效理念。麻江供電局通過自主績效的三駕馬車:“劃小核算單元+全業務計劃+大數據業務信息平臺”,建立了市場“倒逼機制”與精細化的“過程量化”標準,明確了業務管控重點,優化了作業流程,各項管理指標不斷提升,實現了員工與企業共贏的組織和諧,業已成為行業內外諸多企業學習的標桿。
關鍵詞:
劃小核算單元、麻江自主績效模式、積分量化考核
一、“麻江自主績效模式”產生的時代背景
在供給側改革與央企改革的大趨勢下,十三五期間央企加快了從資產到資本運營的改革步伐,各行業都加速了市場化進程。特別是自2015年電力9號文推出后,未來中國電力市場,將會出現“發電企業、供電企業、售電企業”三足鼎力,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充分競爭局面。全國各地由電力企業、地方政府或資本機構成立的售電公司,近一年來迅速發展,與用戶之間的交互呈現“零距離、去中心化、分布式”的狀態,沖擊著原有的市場格局。
新的時代規則要求供電企業抓住競爭制勝的關鍵:效率與效益,從根本上加速變革的進程:
一)供給側改革加速了售電業務的相對自由化,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售電業務與客戶需求出現“零距離”對接;
二)電改促發的新能源等模式,使供電企業進一步失去“中心化”,供需關系顛覆了以往模式;
三)售電業務未來的“分布式”發展,倒逼供電企業要從封閉變得開放,一方面提高專業分工,另一方面需要快速靈活。
在這個背景下,麻江供電局秉承“凡是資產皆有回報、凡是員工皆有績效”的“科學管理”理念,開創了“從管理人到經營人”的績效理念,實踐了中國版的阿米巴經營智慧,適應了時代潮流,業已成為行業內外諸多企業學習的標桿。
二、“麻江自主績效模式”主要做法
如果把麻江供電局的績效變革特點從經營角度用一句話來描述,就是:“由市場競爭機制倒逼企業內部變革,用內部價值鏈取代行政命令式的運行體系”。 傳統的經營體制最大的問題是:結構性缺員與冗員并存;權利集中在領導層;員工成為被動的執行者,上級與下級、企業與員工、部門與部門之間相互博弈;用戶需求與公司各類職能相對離散,市場壓力難以快速有效傳遞到內部每一位員工。在此基礎上的績效管理,激勵效果猶如隔靴搔癢,不能改變企業運營的根本性問題。
麻江供電局的創先模式,主要通過以下九個環節實現:
一)組織調整——通過“去中心化、協同式分工、分布式決策”快速提高組織運行效率。
去中心化:麻江供電局年初通過OGSM(寶潔公司管理方法)分解全年工作計劃,將經營決策權下放到一線員工,由他們根據用戶需求來自主選擇工作任務。同時,用5W1H思維對部門職責、崗位業務事項、業務頻率、業務流程、業務表單以及業務信息系統等進行梳理。通過對崗位的核心職責梳理,把原來崗位職責中的各類模糊內容,細化成“業務樹”,這種模式鎖定了創造價值的關鍵內容,減少無謂的組織規則與勞動過程。
協同式分工:員工拿到用戶需求后,再通過“倒逼機制”,讓客戶服務、安監等后臺與用戶需求有效銜接。使各職能體系,緊緊圍繞用戶需求開展工作,大量低價值的崗位被合并或調整。恰如華為有句話:讓聽得見炮火的人來指揮戰斗,正是這樣的管理邏輯。
分布式決策:在用戶的需求鏈管理中,基層、中層、高層根據任務性質不同,分別有不同的決策權限,無論是“上報”還是“審批”,依據事先規定好的規則進行。徹底釋放了全體員工的活力,管理層也越來越輕松。
你可以想象:員工早上醒來第一件事,是打開智能手機,登陸系統,看看自己今天的“關鍵任務是什么,完成的標準是什么,時限是什么,值多少分”,然后點擊確認,派工就像點菜下單一樣容易。除關鍵任務外,員工還可以根據工作飽和情況,自主選擇其它任務事項。下班前,在系統中一鍵確認完成效果,系統自動評價績效得分,如此工作,何等輕松!
二)績效劃塊——通過內部市場虛擬定價,員工自主選擇目標,自主選擇價值模塊,有效實現個人績效與企業績效共贏。
許多企業推行績效,只是簡單的把員工收入的百分之二十或三十切分出來,做為績效工資,期望這部分彈性工資能夠驅動員工的積極性。但是這部分工資額度有限,很難實現預期的激勵效果。管理學中有一個“181原則”:從上小學開始,前10名的人總是受歡迎,后10名的人總是不招人待見,至于中間80%的人,他們不斷的觀察是前10名還是后10名取得現實利益,他們會按個風向來選擇自己的行動方向。所以,“管兩頭,控中間”其實是組織管理實踐的關鍵。針對這個問題,麻江供電局的作法值得思考:
首先,界定一條紅線,也就是員工最低的績效標準。
你若達不到60分,就要待崗學習,直至考核達標才能重新上崗,多勞多得,不勞不得。
其次,界定一條綠線,員工基礎能力達標后,優+的員工,可以自主設計自己的目標收入,再由目標收入倒推任務,然后任務倒逼能力升級,超勞超得。當這部人成為標桿后,其他員工自然會向這部分人學習、靠攏。
比如:原來抄表的收入是X元,你想拿到(X+Y)元,那就要把這個Y對應的工作任務明確量化出來。給他一個任務,這個任務打包定價是1萬的工資包,那么他必然為這1萬去想辦法完成績效。企業最核心的管理問題是,把組織績效和部門的費用、員工的收入聯動。這樣,核心員工的收入提高。而給核心員工加工資,必然倒逼他多干任務,也倒逼他的能力增長。麻江模式打破了傳統金字塔管理結構中,員工被動接受任務的現實,用積分和劃小薪酬結構來對工作任務量打包定價。在與員工的管理互動中,不是首先強調員工去做哪些任務,而是由薪酬包倒推出工作任務量。這就實現了從被動接受任務,到主動認領任務。充分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發現人力資源配置上的短板及員工的技能短板開發潛能,實現了個人績效與組織績效共贏。
三)流程優化——推倒部門墻,提高組織運行效能。
供電企業在未來市場中競爭中的,縣局成為最靈活的市場指揮部,而在第一線的員工,無疑是供電企業最敏感的神經元,直接傳輸用戶需求。未來,供電業務的主流程上將會發生如下變化:前端競爭自由化,后臺支持平臺化。
前端競爭自由化:售電公司帶來的競爭將是多元化的,長期的,對原有市場的沖擊將倒逼現有的營銷模式發生變革,供電所做為一線營銷業務單元,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想適應競爭需求,就需要增加經營的柔性,快速“接單、做單”以此適應市場需求。員工工作在第一線,對用戶的需求最清楚,舉例:抄表工在抄表時,同時可以發現設備問題,安全問題等,可以跨職能、跨部門的及時上報給對口部門。以前他只管抄表,其它問題由對應的其它部門去處理,這就造成大量的重復性勞動,效能極低。
麻江模式中,員工是鏈接供電公司與用戶之間的“接口”,用戶需求的“流量”,源源不斷的從一線員工身上得以開發。營銷模式從“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精確到“以用戶為導向”。所以說麻江模式中,員工“倒三角”結構是一種迅速適應市場變化的柔性組織。每一位員工都是一節動車組,自驅動,自運轉。回顧南網正在推行的平衡記分卡,在基層推行它的標準化、模塊化的管理套路,總感覺無法落地。實事上,在縣局為代表的一線單位,講究管理崗位和職能崗位越合并越好,一個崗位的職能越多越好,產出崗位越細越好,或者“創造價值的環節越細越好”,而不是員工被動執行的條令條例越多越好。
后臺支持平臺化:在這個背景下,縣級供電企業為了給前端提供充分的資源支持,變身為資源平臺,以扁平化的姿態,孕育出“設備主人制”、“安全責任經理”、“片區經理”等麻江特色的組織新形式。企業平臺化是管理思維的改變,為員工主人翁意識的蘇醒和確立,奠定管理基礎。
四)薪酬變革——溫度計式的增量績效,用杠桿原理,無限大的提高人效。
麻江供電局采用“調結構、定規則、加杠桿”的方式,解決薪酬分配難題。麻江供電局林江華局長介紹說,麻江局采用”五人工、三人干、四人薪”的分配原則,加大了彈性工資的比例。同時,把員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獲得的績效得分,做為薪酬來源的基本依據。麻江局的員工,可以清晰的進行工作量核算,準確的測算出自己的收益,仿佛拿著一個溫度計,時刻由自己掌握著溫度的變化。溫度計對外,反映從市場上搶回來的工作量;溫度計對內,反映員工為增加收入而付出的熱情和努力,最終,體現在個人薪酬的變化上。對組織而言,這是企業價值分配的一個重大變革。例如:基層組織想要加人,可以,給予兩個選擇,一種是加人,另一種不加人,加錢。你選哪一種?基層組織的負責人當然選擇的是只加錢,不加人。
電網企業長久以來,年度薪酬總額相對很難突破,激勵空間有限。很多企業經常犯一個錯誤:經營績效越差,就越不給員工漲工資。如果工資不漲,優秀員工就會失去積極性,造成優秀員工“隱性”流失。對于電網企業而言,不能像民營企業一樣采用股權等激勵模式刺激員工的積極性,也不能大幅度、大面積提高全體員工的薪酬,但可以讓核心員工工資提高。在這種情況下,核心產出職位的薪酬要增加成為必然。
當前,麻江供電局“優+”員工越來越多,員工定員定編總量,僅是南網平均值的60%,這是央企人事改革的一個極其成功的案例。
五)經營會計——用預算機制和統籌方法來推動“劃小單元,獨立核算”,強化員工經營意識。
有些供電企業,來麻江局學習之后,套用了一些工具和表格,回去后發現無法操作。其實他們忽略了一個深層次的東西:麻江模式需要精簡而又高度符合經營邏輯的預算體系支撐。無論是工時核算,還是員工的工資劃小,還有員工收入的盈虧平衡點,都需要用會計的思維,來進行考量。從“劃小核算”的角度來說。核算,是需要核算的公式的:“收入-支出=收益”。這個公式的關鍵要素對麻江局的員工來說,就是“收入項”、“支出項”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制定它們的依據又是什么?即“標準工時和標桿薪酬”。“標準工時”衡量的是效能問題,“標桿薪酬”衡量的是收入盈虧平衡問題。這就仿佛是給員工一張“收入地圖”。我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拿到什么收入。主管營銷的副局長曾加勁同志介紹說:一位抄表工想多賺一些錢,就需要學會打算盤:如何統籌當天的行動計劃,如何優化行進路線,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多創造價值?員工學會“打算盤”,最終強化了員工的自我經營意識。我們評判一個企業優秀的標準有很多,其中有一條很關鍵,就是員工的素質當量。高素質的員工是自我驅動的,自驅動的員工越多,企業成長的加速度就越快。
六)經營分析——建立PDCA經營管理機制快速完成業績改善循環。
從PDCA(戴明博士發明的“計劃、執行、檢查、改善”循環系統)到OODA(美軍上校飛行員鮑以德發明的“觀察、調整、執行、改善”系統)。OODA這一原本軍事領域的專用戰術中詞,今天正在被麻省理工等高校做為重點課題研究推廣到商業領域中。空戰中信息瞬間變化,必須以比對手更快、更細致的完成戰術動作,才能克敵致勝。
南方電網的經營理念是:“社會效益優先,企業效益為重”。那么如何才能更快捷、更高效的確保效益的實現,成為供電企業突破自身管理瓶頸的關鍵。
毛主席曾說: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成績是總結出來的。麻江局循環改善機制采用“計劃驅動、精準執行、及時復盤、改善提高”。當下有個流行的管理名詞叫做“復盤”。聯想和萬科的老大,經常提及。復盤原來是下圍棋的一個術語,大意是每次下完棋后,重想梳理思路,總結前面的經驗教訓,以此提高自己的棋藝。麻江局通過OODA經營分析,讓員工都懂得“日事日畢,日清日高”,不斷挑戰新的經營高度。當人人都能為市場負責,為用戶服務,人人都能拿到滿意的薪酬時,也許正如張瑞敏先生所言:“小河有水大河滿”,那么企業的效益必定會有所突破。特別是電力9號文出臺后,售電側的改革勢在必行,供電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必須快速打造出來,才能適應未來更加復雜的市場需求。
七)人才培養——員工創客化,思想自由化,組織平臺化,管理教練化。
走進麻江供電局的業務模擬教室,你會發現這里有《標準化供電所的一天》、《營銷班長365管理法則》等多個自主開發的沙盤教學課程。
在人才培養方面,麻江局又一次跳出了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傳統模式強調戰略決定組織,組織決定人才。人才被定位為組織價值被動的服務,沒有自己依照自己意愿選擇崗位的權力。麻江局推出的“工作能力+工作意愿”模式,強調員工對工作內容或者說崗位,有相對的選擇權。員工想學什么,想干什么,就給他提供機會。員工在“績效積分制“中發現能力不足更激發其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麻江供電局針對超過20人的培訓需求,送到外面的培養機構去學習。低于20人的小眾培養需求,在局內部采用師傅帶徒弟的模式進行培訓。內部授課之前,先由管理層對課件和授課內容進行評審,并限定培訓效果周期。之后對培訓結果進行績效評價兌現激勵措施。這體現了互聯網時代的一個人力資源特征:員工創客化,思想自由化,組織平臺化,管理教練化。原來靠金字塔構建的權力,將被平臺領導力所取代。
八)信息系統Mywork系統——大數據時代。
麻江供電局自己開發的信息系統,涵蓋了經營管理的各個模塊。特別是員工的手持終端,能夠把任務可視化、成果明確化、激勵及時化。比如,員工護線砍樹,只要把砍青的照片上傳到系統里,配以簡要的文字說明,就可以證明你做了這項工作。再比如,員工主動在水塘邊的電線上,做一個預防觸電的警示標識,做完后上傳圖片到系統里。一方面說明自己做了這項工作,另一方面,其實是一種積累。積累什么呢?大數據!我是個抄表工,我在抄表的過程中,發現用戶家里有用電設備結構是:電視+空調+……,它的用電量有什么規律,下個月可以預測他的用電量,或是給他提供其它增值服務。當然麻江局的信息系統內容遠比這里描述的豐富,并且也極具在系統內推廣的價值。它解決了供電企業外圍作業粗放,精細化程度不高,管控不及時等等一系列問題。而這些問題,只是供電企業多年以來無法解決的頑疾。如果再從大數據角度出發,它的價值,應當如何估量呢?
九)經營哲學——敬天愛人,用文化經營人心,心安便是天下。
如果你去過麻江供電局的辦公樓,你會發現兩個特別的場所,一是餐廳的墻上,都處是《朱子家訓》中持家格言,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凡是職工家的孩子,可以在餐廳憑學習成績單免費就餐。另一個場所是一個叫做“七彩虹”兒童學習室。孩子下課后,父母因加班等原因,無人看管,麻江局把這些孩子集中到七彩虹學習室,由大哥哥大姐姐組織學習。學習結束后,由一個家長把所有孩子送回家。事情看似很小,但卻解決了職工平衡生活與工作的一個大矛盾,只有這樣,職工在緊急搶修,臨時加班時,才能安心下來。當你看到每個人臉上的微笑,還有嘴角上揚時帶出來的幸福感時,你會發現麻江供電局的模式,已經不再單純是績效突破的問題,也不僅是管理的變革。而是一次經營哲學與人性的變革——維小家,為大家!
萬家燈火,南網情深。麻江局正在實踐的經營模式,正是南網方略的實踐版本。日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先生說:“成功的結果(人生)=正確的思維方式X熱情X能力”。那么,人的熱情從哪里來?人的能力從哪里來?人的正確的思維方式從哪里來?——源頭活水,從文化經營人心!同志春節講話中,提到“家和諧”,無論是職工的小家和諧,還是組織這個大家庭的和諧,心安便是天下!
麻江供電局是南方電網創先活動孕育出的有著“利事、利他”的組織靈魂的企業,通過科學的績效模式變革,為員工創造平臺和成長環境,不斷的發掘員工潛力,提升企業運營能力,實踐著南網“萬家燈火,南網情深”的核心價值觀,以客戶為中心,承擔社會責任,點亮萬家燈火,給社會帶來光明和幸福!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北宋神宗時期,王安石力主變法,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三句蕩氣回腸的誓言。組織的變革,需要領導者一如繼往的恒心和魄力!祝愿麻江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