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國家正式開始推行互聯網+政策,一時間,國內互聯網風起云涌,人人都在談互聯網+,人和人見面不談個互聯網+都覺得自己LOW,企業和企業之間的和合沒有互聯網+這個詞的介入大家都覺得這個項目太低端,政府的工作報告里要是沒有互聯網+這個字眼,可能都不好意思拿給領導看,狂風過后的今天,再回頭看看,一地雞毛,全國的互聯網+產業園,孵化中心有幾個是照著當初的規劃實現夢想的?很少,少到全國都找不出幾個,基本都是空蕩蕩,寂寥寥。而大多數推行互聯網+的企業,除了少數在銷售渠道電商平臺上找到了一點點感覺,大多數當初搞互聯網+的雄心壯志都進入了衰退期,甚至很多企業在電商平臺上的布局費掉了上千萬資金而一無所獲。
很多人會說,搞不好是錢沒到位,也有人說搞不好是規劃不到位,還有人會說團隊不行,當然,原因有千種,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失敗了,為什么會如些難呢?
第一: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基因不同。過去制造業只管接單生產,而且還要大單,單小了不想干,要求太多不想干,賺得少了不想干,而互聯網要求的是速度,極致,高效,過去做服裝的500件起訂,現在你會發現50件起訂,甚至一件都訂制,這樣一來,工廠原有的運作模式全部要改,包括工資制度,績效考核等,不然,哪個工會跟你玩。就像很多企業做電商一樣,招個工作人員進來也要求人家早上8點上班,和車間工人一樣,這樣下去,那做電商的也6點下班,下完班關機,互聯網可是講究24小時在線,你這個還怎么玩,但很多老板就是不管,就一句話,制度不能變,你不變別人就在變,于是一小部分人成了,大部分人沒成。
第二:傳統線下業務和新開展的線下業務不和。但凡沒有把線上線下徹底分開的企業,轉型都很難,線上講究的是低利潤,高品質,好服務,而線下呢?這么多年講究的是信息不對稱,搞到一個算一個,利潤低了不想干,客戶不找上門來找麻煩幾乎沒有人主動的去做服務。于上線上的業務一開展就立馬會影響到線下的,大多數企業在轉型的這個過程里覺得自己就是在左手導右手,都是自己家的業務,線上的要是做得好就會影響線下的銷量利潤,所以原有的利益體基本不可能全心的支持線上的因務,都是想辦法去排擠,搞死了就不會對自己有影響了。
第三: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對人才管理的機制和體制不同。傳統企業招個人回來可能對這個人的學歷,資歷,年齡等各方面都有嚴格要求,未來基本都是按資歷來升職和加薪,只要按部就班,不出亂子,不能犯錯,在公司就能吃香喝辣。而互聯網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是開放的,只要能做好事,就對你沒那么多要求,上班也能相對自由,不論資排輩,能者上,有能力就給讓他成為老板,一起創業,而不僅僅只是打工。然而,互聯網人才進到傳統企業,如果要給前輩面子就沒辦法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于是,時間一長,就撤了。我去過很多大型的國企業央企業做培訓和項目輔導,大多數互聯網部門都是從原來的線下部門抽調個人過來做領導,但這個人對互聯網七竅通了六竅,招進來的人即使有天大的本事,還得聽他安排,于是,干一段時間,這個人才要么離開,要么就成了個馬屁精。
第四:傳統企業過去的順利讓他不愿意經歷互聯網公司這樣的折騰。過去大多數企業高管的生活是955,而互聯網企業歷來都是996,后來基本都是997,你去看看大的互聯網公司,哪個公司的大樓不是晚上12點仍然燈火通明,你讓這些習慣了過好日子的領導怎么活?互聯網企業追求創新和速度也讓很傳統的人才不適應,他會發現要學的東西太多,自己根本沒有辦法勝任新的崗位。我經給企業家講課的時候我都會說到:現在的企業主不容易,好不容易白手起家奮斗到今天,有了一定的資產和影響力,如今互聯網一出來,完全不懂,又得從頭開始,學,很痛苦,因為完全不懂,不學,更痛苦,因為公司可能會被淘汰。
當騰訊出現微信的時候,其實馬化騰是很痛苦的,為什么?一是傳統的QQ很穩定,收益很高,二是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微信才是真正能主宰移動互聯網的應用。這段時間可謂煎熬,但因為方向是正確定,到了今天,馬化騰過得很舒服!因此,傳統企業轉型,要么重新建立一個嶄新的秩序去從頭開始,去測試。要么,徹底改革,忍痛割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