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芬,徐林芬講師,徐林芬聯系方式,徐林芬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54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量
    徐林芬:親子智慧——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靈提要
    2016-01-20 12172
    對象
    家長、學校教育工作者、企業或社團組織
    目的
    通過培養和諧親子關系來改善整體生活品質
    內容
    親子教育大背景:親子教育已變成一個世界性的課題,有80-90%的家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心智障礙、逃課厭學、緊張失眠、考試壓力、親子沖突、離家出走、網絡成癮、毒品濫用、就業困惑、性問題、早戀早孕、性愛墮落、盲目追星、意志渙散、不擅理財、與老人沖突、自虐自殺、未成年合法權益、單親(或隔代)教育、團體斗毆、傷害事故、暴力事件、青少年犯罪等問題,親子情感與行為的困惑日夜嚴重,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方式受到了嚴重挑戰,甚至破壞了社會的安定。在歐美發達國家,每300—500人就擁有一名家庭教育指導師,全美家庭教育機構有700多家,他們在20世紀60年代,就形成了父母教育的理念,對父母自身教育的重視已經超過了對兒童的學前教育和學校教育。 總體的構思:先從孩子的問題行為入手,讓家長了解到如何看待、轉化孩子的問題行為,然后是在親子中比較重要的孩子情緒的處理,以及親子溝通的方法。引用薩提亞的冰山理論,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與他人,能夠更好地理解與運用前面的具體方法。 再介紹孩子不同年齡的心理特征與父母的應對方法。 最后,引導家庭看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以及將來對孩子的影響,從更在道的層面的系統角度來調整。 對感受寬容對行為嚴格 一、孩子問題行為的來由與處理 (由日常生活中父母眼中孩子的問題出發,通過讓父母看到平時生活中有哪些不合理的教育方式) 開場:1我的孩子介紹;“天氣報告”親子教育的困惑,寫出孩子的問題行為 (解答四種經典問題行為):孩子為什么拖延、不愛學習、不自信、不聽話 故事:小雞的故事; 講解: 拖延:增加任務+不獎勵、肯定努力+超出能力的要求 不自信的原因:父母打擊、否定、不斷地指正、與他人比較 自信的來源:嘗試、學習、再嘗試、再學習+父母鼓勵+信任+與自己過去比較 練習 練習1:行為是如何被環境強化的 ABC活動:A孩子,B父母 C觀察者 A向B說高興的事,B不反應,拒絕。A分享體驗 A向B說不高興的事,B接納、支持鼓勵,A分享體驗 三人組討論: 練習2:兩人組 AB,一為父母,一為孩子,A不斷重復否定B的話,B感受身體里的感受。 練習3:接納練習 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不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知道你是 我知道你還是 我知道你同時是這兩者 2寫下觀察到的(自己的或他人的)孩子的好的行為。 三人組討論:好孩子與問題孩子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3列舉父母和老師自己的問題行為 孩子的問題,不一定是父母本身的責任,而是父母說話的方式造成的。 培養高自尊的孩子 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獨特性 尊重孩子的隱私 尊重孩子的權利 時間的安排 練習:家長們寫下自己平時在生活中有哪些是沒有做到的 ,哪些是做得好的,再小組分享。 絕不打罵 練習:家長寫下自己打罵孩子的行為,兩人組練習體驗孩子被打罵的感受。 培養愛學習的孩子 營造家庭氛圍 親子閱讀 孩子在學習時有良好的感受 不管成績好壞,都被同樣接納 家長對學習持正面信念 尊重孩子的天賦、學習方式 練習:父母分享自己家孩子的學習情況,以及發現自己有哪些不對的做法,問答互動 抗挫力 培養孩獨立 允許孩子為他們自己做事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允許孩子為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而努力 尊重孩子付出的努力 孩子從他們自己的錯誤中學習 不要干涉孩子生活中的瑣碎小事 練習A:兩人組,一個扮演4歲的孩子,另一個父母 把豆角吃了,蔬菜對你有好處。 等一下,讓我來替你把拉鏈拉上 你累了,躺下休息休息 我不許你和那個男孩玩,他會說臟話 你真的不需要去廁所嗎? 你的感受—— 練習B:兩人組,一個扮演9歲的孩子,另一個父母 不要穿這外衣,綠色不適合你 把瓶子給我,讓我來替你把蓋子打開 你要我幫你做作業嗎? 放學回來先做完作業再出去玩。 你怎么做事總是拖拖拉拉的? 父母討論與分享感受 4孩子需要什么:被看到、接納、尊重、夸獎、批評 練習:兩人對視 很多人不習慣這個練習,會以笑或其他動作來逃避目光接觸,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個練習表明你能否允許別人進入你的心靈,你是否愿意與他人有心靈上溝通,從這個練習中大家可以了解到自己平時與人溝通的習慣。很多人平時與孩子與伴侶溝通時是沒有眼光接觸的,這樣就無法與另一個人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很難有真正的親密,而這是每個人都需要與渴望的。當孩子從父母的目光中得到支持、關愛時,心靈將得到很好的滋養,才能具備愛自己與他人的能力。媽媽,是嬰兒的鏡子。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我們的鏡子。你看著它們時,你也在它們的鏡面上留下了鏡像,由此你也可以看到自己。反之也一樣,你看著一個事物的那一刻,那個事物也因你的注目而得以存在。媽媽,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一面鏡子。生命的最早期,媽媽注目著嬰兒,嬰兒就從這面鏡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存在。 若媽媽的注目一直在,嬰兒就會感覺自己一直存在。若注目時,媽媽與嬰兒有共鳴,且帶著接納與喜悅,嬰兒就感覺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好媽媽的鏡子從不吝于對嬰兒打開。 有時,媽媽這面鏡子總是沒有光的,它不能注目嬰兒,于是,嬰兒就覺得,自己是不存在的。 一個人太脆弱,多是幼時沒被看見。若一位媽媽想讓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在他嬰幼兒時,多和他互動,看到他,并帶著喜悅,是至關重要的。 二、情緒與感覺議題: 20世紀末最大的反諷是人類終于發現感覺比理性更重要,但在過去幾百年的歷史里,幾乎都認為感覺無用論。 據一項心理學家的統計,孩子與父母的對話中,有百分這八十二是在表達感覺:喜歡、討厭或生氣;父母親回應孩子的話中,有百分之四十四在否定孩子感覺。 孩子的感覺與行為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系。 孩子感覺好,自然會通情達理。 你不要哭了,媽媽明天帶你去動物園玩 不哭就給你 買玩具。。。 乖,媽媽疼,不哭不哭 情緒是決定關系的因素;情緒是行為的動力;感覺是智力發展的唯一途徑; 接納、辨別、肯定、解決 認同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感覺到被理解、尊重) 帶領孩子從另一個角度看事;(如果你是對方,你會怎樣?) 練習1:兩人組模擬孩子情緒安撫練習 9歲的小明怒氣沖天地回到家里在,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 1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以后會有玩的時候,又不是我讓它下雨的,你為什么要沖我發火? 你看上去很失望? 練習2:練習分享 最近家里發生的與孩子的沖突 練習3:語言的不同表達效果(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說“我愛你”) 家長語言技巧:正暗示 有效地傾聽:使身心痊愈。卡爾羅杰斯: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多美好啊…每當我得到人們的傾聽和理解, 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繼續前進…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傾聽,看起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有了解決辦法,千頭萬緒的思路也會變得清晰起來。 仔細有興趣地聽 不要猜意思 不要打斷 肢體語言 適當回應 傾聽練習:一對一或一對多。一張樣圖,一個描述,聽者根據指令畫圖。結束分享感受 練習 有效溝通:關注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留意發生的事情(觀察),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不判斷或評估 表達感受 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 具體請求 練習:三人組,選擇一件最件與親人溝通中的問題重新演繹,一人觀察,輪流 允許自己和孩子合理地表達憤怒 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都別做 想一想是什么想法讓我們生氣了(或寫下來) 體會自己的需要 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練習:回想最近件發生的一件讓你憤怒的事情,感到情緒后觀察自己的想法、需要和感受。分享 處理年幼孩子的憤怒:畫出來、打沙袋、陪伴 三、溝通的層次和溝通姿態 溝通的意義取決于對方的回應。 就事論事,不指責過去的表現。 重視和關懷才是溝通的目的 讓孩子表達真實的感受。 學會認同孩子。 五個層次:招呼;事實;想法;感受;敞開心扉 溝通姿態 功能不良的應對/溝通姿態 討好 指責 超理智 打岔 尋找溝通的一致性 所有的溝通都要從三個方面來考慮,即自己,他人,情景(情況): ——如果只有自己,沒有他人, 是指責; ——如果只有他人,沒有自己, 是討好; ——如果只有情境, 沒有自己也沒有他人,是超理智; ——如果既忽略自己,他人,也無情境,是打岔。 在薩提亞模式中,有創造力、自信、負責任、接納的應對姿勢應該是“一致”。學習一致性的溝通就是學習同時關注到自己、他人和情景,做出最適合的回應: 首先,當事情發生時,你是否注意到你的內在在發生什么? 其次,你周圍的現實環境是什么?你與環境的關系如何? 再次,對方的心情如何?對外界是否有興趣?他們什么時候開始自我防衛? 最后,有意識地去做選擇你的行動和反應。 通過不斷的練習,慢慢學會一致性的溝通。 習慣于指責的人,在原先的反應模式中只關注自己,那么嘗試著放下“自己指責的手指”,平息呼吸,用好奇和關心看看和你溝通的人有什么樣的觀點、感受和期望,然后選擇內外一致的行為、語言反應給對方。關注、了解他人是傾向于指責的人最重要的練習。 習慣于討好的人關鍵是覺察和表達自己的感受,關注自己的感受,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拿出勇氣說出自己的真實地感受。對很多長期習慣于討好方式的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可能是很困難的事情,不妨從簡單的事情和信任的對象開始練習。 超理智的人總是那么聰明,一不留神又開始講道理或羅列一大堆的數據、信息。精于此道的人首先需要練習的是和自己的接觸,再練習如何關注到別人的感受。習慣于超理智的人最重要的是,不要只用腦袋,要多用心和其它的感官去聽、去看、去感覺。 調整起來最困難的是打岔的反應模式,他們習慣了“生活在別處”,這回避了很多痛苦和不愉快。建議從關注情境開始,學會觀察當前所在的情境,只有學會活在當下,才能進入與自己接觸,和他人聯結。 練習:1每個人找到自己和家人的主要溝通姿態 2用身體表達與感受四種溝通姿態(2人組) 3演繹家庭中壓力事件時的溝通姿態表達(3人組) 四、冰山理論 行為----應對模式(行動、故事內容) 應對方式-----(姿態) 對感受的感受---自我價值 感受(喜悅、興奮、著迷、憤怒、傷害、恐懼、憂傷,,悲傷等等 ) 觀點---信念,假設,主觀現實,思考,想法,價值觀 (信念、假設、預設立場、主觀現實、認知) 5、期待---對自己,對別人,來自他人的期待(對自己的、對他人的,來自他人的) 6、渴望----愛,接納,歸屬,創意,連結,自由等等 (人類共有的:被愛、被認可、被接納、被認可、有目的的、意義、自由) 7、自己:我是誰---------靈性,靈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生命力、精神、靈性、核心、本質)一般來說,我們看見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為的呈現。但在下面蘊藏著情緒,感受,期待,渴望等。往往我們在與人溝通時,并沒有去體會和察覺溝通下面的冰山。有時甚至連自己對自己冰山下面的東西也沒有覺察。 薩提亞模式的個人冰山隱喻理論,認為在人的行為和應對方式的表象下面,依次有“感受”、“感受的感受(為什么有這種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己(我是誰)”的根源問題。而一個人之所以感受到痛苦就是他們沒有能夠一致性地表達自己。這七個因素中的某個和某些因素之間產生了混亂,所以就產生了痛苦。精神分析中的意識和潛意識也是用冰山來比喻的,認為人的意識是被潛意識左右的。薩提亞冰山的獨到之處是它把這些根源問題又給細分了,它很清晰地描述出產生每個問題的較深層問題,如同是樓梯一樣,它能讓你沿著這樓梯找到你問題的答案。 走這些樓梯的步驟也靈活的,我們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是邁一步還是幾步。 冰山理論應用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用7張紙依次寫下那些根源問題。然后依次站在“個人行為”上,做必要的放松后讓他清晰地感覺到目前困繞自己的問題;讓走到“感受”上,這樣做有什么感受;達到目的后再走到“感受的感受”上,問他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感受;……。步驟不是固定的,但是最終要走到“自己”上。這個過程的精妙之處是能讓人在了解到問題產生的根源,然后根據自己到底是誰做出選擇。 練習:1畫自己某事件冰山 2冰山個案 五、孩子成長各階段需要的心理營養(艾瑞克森五階段理論) 家長都希望把孩子養得健健康康的。可是我們也許不知道,原來跟身體營養一樣,孩子在年齡不同的階段,他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如果他沒有得到心理營養的滿足會怎么辦呢,那么他這一生,大概會要尋尋覓覓,直到他能夠尋滿那個缺失的心理營養為止。從0歲一直到4歲,一個孩子需要什么。那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16歲了還需要聽嗎?那如果這個孩子在0-6歲時他這個部分沒有被填滿的話,他一生尋尋覓覓的時候,他會出現很多狀況和問題。 0-3個月 完美照料者 4-2歲 安全感與親密感 4-5歲 肯定、欣賞、贊美 (6歲前,家長控制環境,不講道理) 6-12歲 學習、認知、榜樣 0-3個月,孩子出生,他需要的第一個營養叫做,沒有條件的接納。剛剛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尋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媽媽喂他,需要他的父母親幫助他,安慰他,照顧他。孩子他什么都知道,只不過他不會講話,他有很多需要,但他只會用哭來表達。需要他的父母親能夠無條件地接納他。你不知道以后我會不會孝順,你也看不出來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乖不乖。但是,你沒有條件地來愛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 第二個營養: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如果孩子在3個月內,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的父母經常吵架打架,兩個人的精力都消耗在爭吵里了,沒辦法照顧孩子。那孩子會去在成長過程中,另外找一個人替代。也就是另外一個重要他人。 從4個月開始,孩子進入另外一個階段。就是孩子想要分離。想辦法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他本來跟媽媽是相連在一起的,剛出生,經歷的是身理上的分離,從母體的分離。從四個月起,他開始走他那條在心理上與母親或者父親剪斷臍帶的另一個過程。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做好的話,這個孩子永遠不知道如何獨立。那這個時候,他需要的心理營養是:安全感。 你們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不是物質,孩子那么小,他不需要那么多物質,而是父母親相互間良好的關系。父母關系好,他自然很開心,因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常吵架,常相互指責,孩子就會害怕,而他不會表達他的害怕時他就會用很多古怪的行為來處理。所以當看到我們的孩子行為古怪時,那表示孩子他不知道如何處理他自己的情緒。 最好的情形是,不辛苦的。爸爸媽媽不用那么辛苦,孩子也不用辛苦。 到了4歲-5歲的時候,他所需要的心理營養是:肯定,贊美,認同。這個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過母親。父親對孩子的贊美,肯定,認同,不管是對兒子還是女兒,它的份量是特別重的, 父親與媽媽不同的是,爸爸如果肯定的話,對一個女孩子,她會覺得她是一個很好的女孩子,做為一個女性她是很好的。對一個男孩子,他會覺得作為一個兒子的男性的部分自己是個很好的男孩兒。在性別的認同上,父親的作用更大。社會上之所以出現很多男同性戀,很多都是與父親的關系出現了問題導致的結果。讓父親肯定他,贊美他,孩子就會順利走過這段時期。 6-12歲的孩子,需要的心理營養是:學習、認知、模范。這個時期,要有一個人能做孩子的模范。這個模范可以幫助他解決:當我碰到問題時,我怎么辦?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辦?我與別人的意見不同,我怎么辦?告訴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緒,如何處理他的生活中的問題,他需要學習,而這份學習來源于一個模范。 家長具體養育問答互動 六、如何改變青春期之后的孩子 行為:看得見的冰山 情緒:強大驅動力 思想:行為背后的指揮棒 環境:成長的土壤 我們要改變孩子的行為,需要從影響行為的情緒、思想和環境做起:接納情緒,改變思想,改變環境 七、從未來看現在(我感覺這可以去除父母對很多小事的焦慮感,你覺得如何) 練習:時間線練習,讓父母去看到20年后孩子的成功,以孩子的角度給自己寫一封信,再找同伴讀給自己聽。 八、原生家庭的影響 練習1:畫家庭圖:可以讓我們看到徙為何擁有這種模式,以及如何無意識地被影響 2:家庭規則的影響:從小在家庭中學會的限制性信念;系統開放性 2原生家庭的溝通互動模式 九、家庭系統關系: 家庭中的三角關系:平衡法則,隔離原則,關系優先,系統補位 家庭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關系空間,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涉及人生價值的方方面面。許多婚姻問題與親子關系問題,歸結到一點,是家庭系統出現了紊亂,家庭秩序遭到了破壞。 兒童青少年身上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皆源于家庭系統成員之間關系的混亂與扭曲。決定家庭成員關系的動力是“愛的牽連”與“愛的流動”。因為愛,任何一個家庭成員都不可能對另一些成員的疾苦熟視無睹。譬如,在一個“鬧離婚”的家庭中,孩子就會“生病”,以此來阻止家庭的分裂。在一個母親殘疾而生活不便的家庭中,孩子從小就會很“懂事”,并像“小大人”那樣照顧自己的母親和父親,分擔母親的責任。這就是愛的動力和愛的救助本能。 在家庭或家族系統中,存在一些愛的動力法則,這些法則對家庭成員的關系有著極為隱秘的影響。了解這些法則,對于理解你自己的家庭中存在的問題,解決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沖突是非常必要的。 正常的“父、母、孩子”三口之家,父母之間相親相愛,孩子依戀父母,敬重父母,三人之間的“三邊”關系都是“正性”的情感,這是最理想的家庭結構。如果父母之間的關系出問題,是“負性”情感連接,孩子就會處于“分裂”狀態。這種情況下,孩子必須放棄對父母中“某一方”的正性情感——譬如放棄對父親的愛,以便和自己的母親保持親密與認同——以此恢復系統的平衡。這就是家庭系統的平衡法則。 在父、母、孩子所構成的家庭“三角關系”中,最理想的關系是“三邊正性關系,有人把它描述為“等邊三角形”關系。但是,大多數家庭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因此,受系統平衡動力的影響,“一條邊”上的關系出問題,勢必引起另外“兩個邊”的關系調整,而調整的結果往往是“兩負一正”的關系,而不會是“兩正一負”的關系。譬如,妻子與丈夫鬧翻了臉,兒子也會與父親翻臉,這樣才能維持母子之間的好的關系,對于或者兒子選擇維持和父親的關系而疏遠自己的母親。二者必居其一。因為對于未成年的孩子來說,同時失去父母的愛,是難以承受的。 你需要記住,在一個家庭中,婚姻關系是決定性的關系,因此,改善家庭關系的關鍵,首先在于改善父母雙方的婚姻關系,而不是單純就親子關系進行調整。 2、系統隔離法則 在一個家庭中,不同成員處在不同權利等級上,相應承擔不同的責任。其中,父母的權利和孩子有很大的不同,他們處在權利的較高位置,并承擔更多的責任。父母不僅要履行生兒育女的義務,而且有責任為孩子的成長提供無條件的積極關愛。但是,父母卻沒有權利將自己的情感困惑、個人隱私與痛苦展現在孩子面前并要求孩子承擔責任,同樣的,孩子沒有權利也沒有義務解決父母的問題。因此,婚姻隱私在一定程度上應該隔離在親子關系之外。這就是系統隔離法則。 遺憾的是,許多父母都不自覺地違背了這一法則,他們在面臨自己的婚姻矛盾或配偶一方的婚外不忠時,不是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哭哭啼啼,就是拉上自己的孩子一同參與對丈夫(或妻子)婚外情的跟蹤,或者讓孩子為自己評理、決定“是否離婚”等等。這些做法將對孩子的心靈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害。 3、系統優先法則 家庭以及由一些不同代際的“家庭系統”構成的大的“家族系統”,是一個復雜的關系系統。家庭與家族成員的關系,應該遵循優先法則,否則,家庭系統中愛的流動就會出現紊亂。家庭系統優先法則為:在一個家族系統中,后出現的家庭系統優先于先出現的家庭系統。一個人先是自己與父母構成的家庭系統中的成員,后結婚生子,有了一個新的“三口之家”家庭系統。依據此法則,這個人自己的婚姻家庭關系應該總是優先于他和父母的原生家庭關系。 在同一個家庭系統中,先出現的關系優先于后出現的關系。夫妻婚姻關系是建立一個完整家庭的前提,因為這個關系,才出現了子女,于是有了親子關系。親子關系時候出現的關系。依據此法則,在一個家庭系統中,婚姻關系應該優先于親子關系。 如果一個男人違背優先法則,將自己的注意力過多地放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者把自己的父母看得太重,一旦戀愛結婚組建新的家庭,配偶和孩子都會覺得自己“不重要”,由此產生“局外人”的自我感覺,往往難以溶入他的大家庭。難怪對這樣的男人,妻子常常抱怨:“我給他說一百句話,還不如他媽一句話頂用呢!”妻子和孩子無法從這個男人身上得到更多的關愛,必然導致婚姻危機以及親子關系發展不良。 另一種違背優先規則的情況,則更頻繁地發生在現代社會的獨生子女家庭中。婚后有了孩子,于是夫妻中的一方(大多數情況下是妻子)理所當然地將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和情感投注到孩子身上,無暇顧及自己和配偶的情感需要,直到孩子已經進入了青春期,仍然不能夠恢復對夫妻婚姻關系的關注,孩子成了夫妻關系中的唯一紐帶。這樣的家庭,一旦孩子因升學或工作離開家庭系統,就會出現婚姻危機與沖突,并可能導致中年后離異。 4、系統補位法則 在一個家庭系統中,孩子的父母中的一方因為生病離世、離異、常年不在家或者因“性格缺陷”不能發揮正常的父母角色功能時,這個家庭中的孩子會傾向于去“填補”或“替代”這個空缺的位置,并發展出與這個位置的角色相匹配的個性特征。如果這個空缺的位置是父親的位置,孩子會發展出較多的父性特質,譬如很會照顧媽媽,很會照顧弟弟妹妹,很會體諒孤獨無助的人等等;如果這個空缺的位置是母親的位置,孩子的母性特質會加強,甚至變成一個極為母性的“小媽”。這就是系統補位法則。“補位現象”在離異后的單親家庭中極為常見。 從子女心理發育的角度說,過度發展的補位現象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而是一種心理創傷,“補位”同子女的“性心理的發育”和“人格面具”有較為直接的病理關系。據個例子,如果一個女孩子因為父親“長年累月”離家在外,而且不關心母親和自己的情感需要,不關心家庭,而母親又是一個“沒有長大的、依賴型”的母親,這個女孩會怎么樣呢?她會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逐步發展出某種“男性化的”、“強悍的”、“假小子氣”的人格品質(這其實是一個人格面具而并非女孩的真實自我),以保護自己的母親和承擔父親未能承擔的責任。如果情形足夠嚴重,這個女孩完全可能在青春期變成一個同性戀者。 從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看出,在子女面前,父母責無旁貸地承擔其作為父母的責任和義務,成熟穩定地發揮父母的家庭功能,獨立處理承擔自身的焦慮與痛苦,勇敢堅強做人,快樂輕松生活,才是解除家庭“補位”傾向的根本途徑。 練習:小組討論分享:每個人審視自己家庭中的善,在哪些點上存在問題。 親密關系:性的態度、表達與影響 父母的性太太與關系會隱性地傳遞給孩子 練習:寫關于性的負面信念 十、親子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教——無為 如何做到無為,怎樣的父母才可以做到無為? 父母需要自我成長,活出自己最好的生命,才能給孩子最好的引導 1認識自我 心理學研究發現,很多成年人在個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擾,都不是成年后的生存環境造成的,而是來源于童年時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響和限制。如果我們未曾好好地檢視、梳理兒時的經歷對我們的影響,那么早年習得的舊習慣還會在悄無聲息地掌控著我們的內在心理和外在行為。 重新檢視童年經歷對現在生活的影響,幫助我們真正放下過去,轉化創傷,面向未來,重塑一個獨立的、充滿愛的、更健康的自己。學會逐步放下恐懼,懂得如何付出一份成熟的愛并接受這樣的愛,完成生命中那些最艱難、最痛苦的轉變,與真我相逢。 練習:受傷內在小孩的問卷 內在小孩子關愛練習 2關愛自我 不愛自己的人無法欣賞自己的優點,也學不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對于別人無法真正的關心。困此我們必須先愛自己,學會做你自己,然后心智才會釋放你。 事實上,大部分的人都費盡盡力壓抑自己的感覺,設法去做不是自己本來面目的人。 每一天,重新委托自己善待全新的你,學會給自己多一點鼓勵,少一點責難, 完成原生家庭回溯之后,我們就把目標放在提升內在自我價值上。每個個體生命存在本身就是有價值的。只有當我們可以這樣珍視自己的時候,我們才能同樣地珍視別人、愛別人。如果我們不喜歡自己,我們就會對別人充滿嫉妒或恐懼。當我們具有較高的自我價值的時候,當我們可以發自內心的欣賞自己的時候,我們就更有能力以一種高貴、真誠、勇敢的姿態,充滿活力和愛心地面對我們的生活。 清理過往經歷在自我價值上對我們產生的負面影響,帶領我們提升自己到一個高的自我價值,重塑我們的心靈。 練習:集體討論“充電方法” A關注:聽、留心、注意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接納自己本來的樣子——感到更冷靜、更安心 安撫自己,恰當尋求支持——更好的了解自己 B 從內在改變:關注自己,探索自己的內在過程,為自己的體驗作主,成為自我決定者 更新舊觀點;管理未滿足的期待;把目前不適于我的東西丟掉;把目前適用于我現在的東西添上 C演變: 演變是一個過程包括:關注自己;從內在改變;成長和發展我的內在資源的過程;達到自己最大的潛力 練習:接納自己的練習 3提高自尊: 自我價值——個人力量的源泉 不珍視自己的人,通常想要從他人那里得到肯定,如妻子、丈夫、兒子或女兒。這就會導致他總是想操縱別人,而結果往往事與愿違,通常會使雙方都受到傷害。我們的肢體語言和行為反映了我們的思想和情感狀況,當我們欣賞喜愛自己時,我們的能量就會增加。如果能夠積極協調地利用這種能量在自身內部構建一個運轉順暢的系統,那么就會生成一個堅實的基礎,它能夠支撐我們富有創造性地、實際地并懷有同情心地面對生活呈現給我們的一切。 樹立挑戰自我的信心,獲得成長的資源,發現事業中的自我價值,獲得成就感; 練習:寫出內在父母否定的聲音 自我肯定練習 4情緒與情感 學會化解內心矛盾與沖突,改善心理環境,擁有成熟而愉快的情感體驗。 任何一個走在內在成長之路上的人都知道情緒的重要:不應該壓抑,而是要面對它們,繼而客觀地理解,最終放掉。但這整件事到底是如何運作的,卻不是很清楚。 在情緒上平靜下來,以及治愈并放掉壓抑的情緒,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從感覺,它讓你和靈魂連結,出發,才能做出平衡的決定。 保持安寧而平和的狀態,就可以用自己的整個本體去感受,什么才是對你們來說是正確的。而基于情緒來做出的決定,則會偏離中心。所以你們必須先放掉情緒,與自己清明的內在核心建立起連系。 練習:表達憤怒 5良好的溝通能力 擁有獨立的人格,掌握一致性溝通模式,是建立健康的人際網絡與良好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的基礎。 練習:表達與接受
    上一篇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m.transparencyisgood.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3d| 美女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va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影院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花堂| 精品少妇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久久| 99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 国模大尺度视频一区二区| 人成精品视频三区二区一区 | 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国产人妖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有限在线 | 国产精品区AV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 日本在线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伦理熟女国产一区二区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乱码av中文一区二区 |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久久一区二区不卡无毒影院|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18禁| 亚州日本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福利一区二区视频| 免费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伊人色综合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