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2015農村電商的元年做一個總結,我們簡單梳理目前參與農村電商主要幾類主體以及他們的進展:
聚焦農村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如一畝田、云農場等。隨著2014年7月一畝田數據造假和裁員風波,夢想的隕落;云農場則進入人員大規模調整期,將后臺更多的行政管理崗推向前端業務接洽等,眾人嗟嘆農村/農業電商遠遠比想象中更加步步維艱。
資金雄厚、緊盯農村的電商巨頭,如京東、村淘、蘇寧等。深入農村市場后發現開拓“藍海”也并不容易:根據阿里預測,2014年中國農村網購市場規模約1800億元,預計2016年將大幅提升至4600億元,對比艾瑞咨詢預計2016年全國電子商務總交易規模約為18萬億,農村市場占比約為3%;而雙十一淘寶交易額為912億,而村淘成交2億,占比僅為0.2%。
自有渠道、最接地氣的農業/農資公司,如金正大、諾普信、輝豐股份、司爾特、大北農、新希望等。改造自有渠道直接信息化、互聯網化也成效迥異:以農資電商為例,目前諾普信進展較快,線上流水額可達十億元級別,其余電商平臺仍在開拓初期。
收歸原有渠道、半官方性質的供銷社、郵政等。供銷社系統原就具備龐大的分支機構,目前有32個省級供銷社,335個市級供銷社、2400個縣級供銷社和2.5萬個基層供銷社,基層社引導組織農民形成的各專業合作社合計11.5萬個;供銷社系統正在積極收歸渠道,創立網上平臺如“供銷e家”等。但供銷社系統舊有的管理體制、所有制問題尚待解決,電商成長亟需統籌規劃,因而進展也尚待時日。
總體而言,涉足農村電商并沒有看到市場所期待的快速爆發之勢,更多的需要深入農村,打造渠道,教育消費者等等如同農業生產般精耕細作的點滴積累。但從目前參與者的情況、進展及潛質來看,我們認為農村電商的成長路徑仍在渠道壁壘。過去城市電商面臨的實體零售的渠道之爭,在農村完成替代難度大大增加。由于消費習慣、效率需求、物流基礎設施的差異,農村對于電商的需求并未爆發。
當前逐步形成先發優勢的參與者如大北農、諾普信等均為此前就具備對農村/農資渠道更強的掌控力;穩步成長還有具備龐大渠道和優秀銷售隊伍的參與者如金正大、輝豐股份、新都化工、供銷社等;此外互聯網企業仍在模式變革與磨合農村市場的時期。因此我們認為,在農村電商發展的蟄伏期,渠道仍舊為最強壁壘,不論是基于過去的積累還是未來的密集投入,渠道仍將是2016年農村電商聚焦的核心。
我們在新年伊始強調對農村電商的關注,其一是基于產業中參與者眾多逐步出現分化的判斷,其二是電商未來還將是政府支持農村發展的主要內容,具備長期成長與短期主題的投資價值。過去一年的成績單略展身手,未來還將再看渠道孰能爭鋒,潛藏爆發之質。(轉自電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