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可能預測了很多未來的技術趨勢,如果你真的認可,那你現在做的很多計劃和策略就要提前朝這一方向去努力。李倩玲,WPP中國首席執行官,負責調動WPP旗下公司以及各領域的資源為國際和本土客戶服務,幫助集團尋找新的商業機會以及潛在的收購和投資機會。
在展望未來之前,先讓我們回到15年前。我們每天在用的智能手機、平板、社交媒體、電子商務,還有智能電視、照片和文檔的共享,其實在2001年的時候,微軟就看到了這些趨勢——它在15年前拍了一段視頻,通過一個普通老百姓每天的生活,向我們展示了這些設備如何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很可惜,當時沒有Youtube,這個視頻也沒得到瘋傳,視頻做完以后就束之高閣,存在公司的一個檔案里面,然后回到正常。如果微軟當時能更仔細地去研究這些技術趨勢,智能手機可能就不是蘋果第一個推出來了。這個視頻提醒所有人,我們今天可能預測了很多未來的技術趨勢,如果你真的認可,那你現在做的很多計劃和策略就要提前朝這一方向去努力。
2006年我們看到了什么?網絡業務的進一步繁榮、無線網絡、在線刷卡(支付)、手機嵌入GPS、整合數字媒體(TV、手機、DVD)串聯……這些到今天基本都已經實現了。前《連線》雜志總編Chris Anderson的三本書,很好地總結了2006—2014年數字產業從宏觀的角度來講經歷了哪三個比較大的時期:
互聯網的出現,使得以前隱性的需求/供應,通過網絡被放大,以前看不見的需求變成了可能。99%的商品都有機會進行銷售,看看淘寶就知道,市場曲線中那條長長的尾部(所謂的利基產品)也咸魚翻身,成為我們可以寄予厚望的新的利潤增長點。
《創客Makers》(2012年):描繪了眾籌、3D打印等概念技術。當3D打印的成本越來越低、每個家庭都有一臺3D打印機的時候,消費者可以自己設計產品,自己決定價格,不再需要到零售店去購買你的商品,所以這對零售商業而言是一個天翻地覆的革命。所以幾年之后,3D打印大家都可以負擔的時候,作為CMO,你可能已經沒有太多的營銷空間可以去影響消費者來買你的商品了。還有眾籌,有非常多的產品的奇思妙想,都抓取到了市場上的Gap,而且好的想法能夠籌到的資金遠遠大過你設的目標,所以眾籌這件事情會越來越成熟。那個時候,產品的設計就不會只存在于大企業R&D中心里,它可以發生在民間,可能在某一個家庭的車庫里,就會設計出蘋果的下一個產品。如果企業現在還花很多的成本在自己的研發中心,就是在用封閉的理念來做研發設計。我會建議你像小米這樣打開來,因為你有非常多的設計是在外面,你永遠沒有辦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你需要借助群眾的智慧。不用太久的將來,它會顛覆所有企業從研發中心到用戶手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