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早已涉足O2O,但并沒嘗到“頭啖湯”。反觀那些觀察已久的房企大佬們,不斷完善O2O的模式下,在2015年開始不久就爭先搶奪市場。近日,SOHO中國開始試水O2O短租,在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下,SOHO面向重度垂直領域試行O2O模式,僅僅是在短租的業務上深耕。2015年再次強調了O2O的發展大勢,同時也應驗了2014年《創業家》董事長牛文文提出的“移動互聯網重度垂直趨勢”。
2014年,京東納斯達克上市,雖然仍在虧損,資本市場仍然給出了兩倍于蘇寧的估值。實質上,資本市場看好的是未來的消費潮流與趨勢,而未來的潮流與趨勢是用戶來推動的,更加直接的說法是用戶習慣改變了傳統企業的營銷模式。
與京東相對,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更是放出了“轉型不成功,我就不退休”這樣的豪言,而蘇寧也將其上市公司的名字由“蘇寧電器”更名為“蘇寧云商”,以此來表明轉型的決心。然而,蘇寧的股價在進入2014年后一直跌跌不休。上半年,蘇寧營業總收入511.6億元,上年同期555.3億元,同比下降7.87%。有業內人士評價蘇寧轉型實質好大喜功,陷入了僵局,對此體驗式微營銷創始人、全網O2O實戰營銷專家劉秀光表示,“盡管蘇寧在虧損,但O2O必須要做,做了不一定會死,但不做就一定會死。”他表示,蘇寧的虧損或許與其業務繁多等因素有關,而轉型是勢在必行的。
而在此前,騰訊百度萬達合資200億成立萬達電商,中國電信的4G業務也聯合眾多垂直行業打造O2O模式,而阿里巴巴基本完成O2O的戰略布局。在2014年,BAT巨頭都看準了O2O的趨勢。
搶移動互聯網O2O市場萬億量級
O2O已經被業內分析得“體無完膚”了,但實際上能夠踐行O2O真實意義與玩法的企業并不多,在移動互聯網的的深水區,能夠專注于移動互聯網垂直領域與“商品 服務 大數據”的模式才能存活下來。以海底撈為例,一個真正稱得上是踐行了O2O真實意義的企業,專注于服務與產品,用海底撈信息部部長馮海龍的話來說就是,“服務會給用戶帶來價值,這些產品和應用,也已經實現了系統到系統之間的打通,系統到服務之間的打通,甚至系統到設備之間的打通。”
無論是互聯網公司還是傳統行業公司都在朝著O2O邁進。先后有從事電子商務的阿里巴巴、京東以及從事傳統零售的蘇寧,甚至包括從事物流快遞的順豐都發布了自己的O2O戰略。
O2O為什么會這么熱鬧呢?這主要是因為當下零售市場的規模存在局限性,占領份額的只有傳統零售和電子商務這兩條路。假如O2O算是一種切分市場的方式,那么它擠占的也只是傳統零售和電子商務的市場份額。這種切分對于總體市場規模意義并不大,但是這將直接導致市場企業之間的市場占比。O2O作為互聯網電子商務和傳統零售的中間存在形式將直接影響電子商務企業和零售企業對于另外一種銷售方式的份額的爭奪。也決定了兩方陣營的企業是否可以成功滲透到對方的業務領域。對此,劉秀光認為,“O2O目前還在發展,很多還不完善,但是商家都已經看到他的前景,尤其是未來移動互聯網下的O2O才是真正意義上的O2O。”
BAT巨頭與各界大佬的垂直爭奪戰
有業內人士預測,移動互聯網將會在2015年給各行業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與此同時,各界大佬們在搶占O2O市場先機。
2014年,京東與15余座城市的上萬家便利店合作,布局京東小店O2O,京東提供數據支持,便利店作為其末端實現落地;京東與獐子島集團拓展生鮮020,為獐子島開放端口,獐子島提供高效的生鮮供應鏈體系。2014年8月29日,萬達集團、騰訊、百度在深圳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共同出資成立萬達電子商務公司。據了解,萬達電商計劃在三年時間內一期投資人民幣50億元,第一年投資10億元,萬達集團持有70%股權,百度、騰訊各持15%股權。萬達電商CEO董策表示,線上線下融合是未來商業終端和電商公司發展的必然趨勢。
蘇寧的“不成功不退休”的豪言,對O2O這塊蛋糕更為“志在必得”。移動互聯網讓蘇寧有了更大的機會:1600家線下店成了O2O的一個重要節點,成了用戶隨時隨地消費、互動、社交的一個重要的場景,這是所有純線上的電商企業都不具備的優勢。中國電信廣州研究院專家韓海潮也表示,FDD試驗網啟動預示著三大運營商開始全力備戰,而渠道再次成為搶占重點之一。
在電子商務發展迅猛的今天,線下向線上的轉移速度越來越快,但是線下的資源依然是重頭,大量的線下實體資源需要思考如何融入移動互聯網的大趨勢當中,而商家也更需要考慮消費群的消費習慣。“O2O既要照顧不同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又要實現電子商務對消費者服務更加便利的內在要求。這是O2O業務模式的本質要求,無論哪種,其目的都是通過線上線下的同步結合,提升企業競爭力;提升企業對顧客的服務便利性,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客流,增加銷售機會;提升銷售額度,通過銷售額的增加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劉秀光認為,評判一種O2O模式是否優秀,并不在于其形式如何,而是在于這種形式是否可以盤活企業的實體資源,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是否可以融合更多的資源、提升企業生態圈的生存發展創新能力。
文章來源麥媒網https://www.mai.media/b/d4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