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國發院院長、經濟學教授姚洋在“中國經濟觀察報告暨企業轉型創新之道”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深度分析了經濟領域兩種不同的創新模式,本文根據姚洋教授演講整理。
中國經濟處在一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而轉型升級主要靠創新。中國的兩條創新之路,一條可稱為從0到1,另一條則是從1到N。
什么是從0到1呢,就是從無到有,原發性的創新,創造性的創新。這種創新的效果可能是爆炸性的,但也存在約瑟夫·熊彼特說的“創造性破壞”,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在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什么是從1到N呢,就是從1到多,從有到精,不斷改進,追求極致。這在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國。
美國從0到1的創新模式,與其國情的特殊性不無關系。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這個國家的憲法都是移民設立的。移民文化的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創新路徑就是從0到1。當然,這種創新有一定的創造性破壞,贏者通吃。新技術催生新行業的同時,也會把老的行業打垮。美國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選舉也是贏者通吃,特朗普只要贏得60%的選票,這個州所有的選舉人票最后都歸他。
當然,每個國家都有特殊性,美國在創新方面有三個特殊性值得我們關注。
第一、 美國有非常強大深厚的金融體系,其強度和厚度可能超乎我們常人的想象。舉個簡單的例子。多次金融危機其實都是在美國爆發,但所有的錢最后都能跑到美國去避險,中國政府也不例外。金融的無縫對接可以給予技術原發性創新巨大的支持。
第二、 美國的法制系統非常完善,對于創新和專利的保護非常到位。有了法律的保護,教授和技術發明人都敢于拿出自己的專利創業。中國的教授和技術人才對于知識保護還是心里沒底。
第三、 美國非常開放,這個國家至今仍然處于人口的凈流入與正增長,這幾乎在所有發達國家里都像個例外。微軟總部有3000名中國員工,不僅僅是華裔,很多就是大陸招過去的。
美國這種創新對應的弊端就是沒有中間產業的存在,始終是金融和技術精英在上,大部分人相對貧窮。特朗普的高支持率與貧窮白人的大量存在有關。
相比美國從0到1的創新,德國的模式更值得中國借鑒。
德國的創新可稱之為“跟隨式”,這種模式追求的是嚴謹求實,精益求精。長遠來看,這種創新不如美國。如果說美國30年的平均增長率是3%的話,德國大概是2.5%,低那么一點點,但依然很好。關鍵是在這種創新模式下,有很好的就業基礎,強大的中產階級群體的存在非常有利于社會穩定和人民幸福,整體抗金融風險的能力也很強。
德國默克與北大國發院有EDP和一些合作。這個有300年歷史的家族企業一直很專注于自己的產業:液晶。全球顯示屏的液晶有70%都是默克生產,但它不生產任何顯示屏,只做液晶和一點點處方藥。下一步,他們會專注于OLED的研究。一旦成功,液晶屏將可以無比之薄、形狀各異,而且更加清晰。默克有自己的大學,很多學生就是未來的工人。
當中國企業一窩蜂地沖向新能源汽車時,德國一家發動機公司仍在專注于柴油、汽油利用效率的提高,百公里耗油下降到3升以下,足以和新能源汽車競爭。綜合評估的話,這比新能源汽車更環保。
這就是專注的力量,這就是從1到N的魅力,這就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出的工匠精神。在這種創新模式下,德國至今仍有25%的勞動力在制造業。
中國的創新未來一定要兩條腿走路,不能簡單地全盤拷貝美國模式,我們沒有從0到1創新的基礎。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所有的企業都要走德國模式,像BAT已經走到產業前沿,前面沒路可走了,必須進行從0到1的創新。馬云、馬化騰的孤獨就在于此,他們早就超越了自己原來的模仿對象。
因此,中國在創新上兩條路都要走,要學美國,更要學德國,一定不要放棄制造業,一定要提倡工匠精神。中國的供給側改革,中國中產階級的消費,中國的內需擴大,中國的社會穩定都離不開制造業,離不開從1到N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