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算的萌芽,可遠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但是,最早出現“珠算”一詞的,是甄鸞《數術記遺》一書。書中一共記載了我國漢代以前的十四種算法及算具,即積算、太一、兩儀、三才、五行、八卦、九宮、運籌、了知、成數、把頭、龜算、珠算、計算。其中對“珠算”方法的記載原文為:“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這種“珠算”被稱為“游珠算板”,它現在所使用的算盤有所不同,但其計算原理已是五升十進制,所以可視為現代算盤的前身。
甄鸞尚精通天文歷法,編有《天和歷》,自天和元年(566年)起被頒行通用,長達18甄鸞尚精通天文歷法,編有《天和歷》,自天和元年(566年)起被頒行通用,長達18年。
甄鸞作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數學家,對中國古代數學史上著名的“百雞問題”、“九宮”計算法等問題都進行過研究。
作為一代數學名家,甄鸞注釋算經甚多,主要有《周髀算經》《九章算術》(亦稱《九章算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夏候陽算經》《緝古算經》等,算經在未經其注釋前,皆不能成為定本。清代學者阮元在所著《疇人傳》中盛贊:“鸞為學精思,富于論撰,誠數學之大家”,允稱定論。
甄鸞死后,被葬在位于無極縣城西12.5公里的史村甄氏墓群。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