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未來10年是金融行業迎來制度紅利變革最大的十年。
目前金融業90%以上的資產是在銀行業,其他證券、信托、基金保險的總和與銀行還差了很多。未來這個產業結構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在美國市場上,銀行業的資產占金融業資產大概30%的水平,我們可以想一下,如果國內從占到90%降到30%占比,那60%的資產都給了誰了,這會是很耐人尋味的過程。
金融也的產業結構變局將由以下五個方面決定:一個是利率市場化進入實質階段,二是金融脫媒持續發展,三是大資管時代的到來,其他的金融業態將在金融資產的爭奪上產生巨大力量;四是金融機構綜合化經營;最后,互聯網成為金融熱點。在這五個方面的促進下,整個金融資產的結構,不論是在增量上未來的機會,還是在存量上未來的機會,我們認為未來十年,制度紅利將使金融領域成為中國成長和變化最快的產業之一,這個產業結構的變化將是難以想象的。
由于第五點,新進入者的加入,讓金融業的格局變化增加了很多不確定性和更加激烈。這種格局有金融業整體的格局,比如金融資產結構;也有內部格局比如,銀行收入結構等等。
我們今天就談談,互聯網帶來的變革及傳統銀行應對。
一、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給金融帶來的改變
1、客戶行為改變
從消費方式開始改變,人們的消費方式從線下挪到了線上,有一個比較生動的比喻,就是互聯網領域有原住民和移民,實際上我們大都是互聯網時代的移民,95年以后出生的才是原住民,因為他們從出生開始接觸的就是互聯網,三歲的孩子就可以拿著蘋果手機學習各種知識。所以,在未來不論媒體宣傳也好,還是傳統銀行創新也好,一定不能以70、80后的觀念來思考,而是要多考慮90后們是什么樣的消費方式,他們的消費方式產生了哪些行為方式、生活方式會發生了什么變化,當消費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改變的時候,整個社會形態毋庸置疑也會發生改變。我們可以想想農耕時代和現在信息化時代的社會形態肯定也是截然不同的。這種變化一定會讓金融產生巨變。
2、數據性質改變
第二個給金融帶來的影響就是活性和海量的數據。我們有一次參加人行的研討會,有銀行信息部負責人就說,我們銀行從來都不缺數據的,銀行就是一個大數據庫,銀行各個方面的數據很多,數據存儲占了很大的空間。
但是,如果問問這些數據是活性的嗎?能在線嗎?所有銀行都會沉默。在銀行,6個月以上的數據需要費很大勁才能翻出來,而且還是信息孤島。而活性數據是互聯網帶給金融的改變。而活性數據的存在,風險控制的方式將有所變化,不能再是傳統的風險控制模型。再一個就是精準營銷,活性、海量數據帶來的結果首先就是實現精準營銷,還有產品設計,產品設計可能來自于你的客戶,來自于你的供應商,客戶需求才是最重要的。服務方式也會變化。
3、信息是透明的。
相對過去來說,信息對等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銀行不能再通過信息不對稱賺取額外收入;客戶也不會因為信息不對稱失去貸款機會。
4、成本下降,效率提升。
互聯網上獲得一個客戶的成本要遠遠低于傳統手段,這也是成本下降帶來的直接效益。所以互聯網企業的成本和傳統金融企業的成本是不能比的。
5、跨界競爭者。
互聯網公司攜數據以令客戶,他們成了金融門口的野蠻人,他們是激情與野心的跨界競爭者,典型的就是阿里巴巴。他們能在幾個月時間內,余額寶讓天弘基金獲得2500億的資金,成為中國第一的貨幣基金公司。他們首先抓住了二八原則造成的銀行過去不愿服務的那80%用戶,就是增量市場空間,傳統金融的空白市場。無論是增量還是存量空間,這些跨界競爭者給傳統金融機構敲響了警鐘。
二、互聯網重新定義銀行
客戶行為、習慣、生活方式乃至整個社會結構的變化,使得金融業態也要發生變化,從產業為本的角度看,銀行業要被重新定義。
傳統銀行的信用中介將被重新定義為信源中介、信用中介和信息中介。銀行由一個中介變為了三個中介,這是銀行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所帶來的變化。
在信源方面,應該做哪些工作形成什么樣的模式,信息方面形成什么樣的模式,原來的信用中介形成什么樣的模式,都要從戰略的高度,基于資源、機會和理想做一個重新的選擇。
三、傳統銀行應對
在金融的格局業態變遷過程中,銀行業被重新定義后,傳統銀行業既要回歸資金融通的傳統在資金管理上做文章,又要始至終貫徹互聯網觀念和思維,在對公上將發展為產業銀行、零售上將向消費銀行轉變。
而這種轉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度方面的思考上:
1、廣度上,從銀行的價值鏈角度看。
就是表明價值鏈要足夠的廣,不能停留在原來的存、貸、匯上,要擴大銀行的價值鏈。舉個例子,銀行原來在零售業務上,客戶來借款,銀行考慮符合風控后貸給他就行了,由銀行的線下服務網點服務,但是現在不一樣,有了互聯網之后,你要掌握他的大數據資源,這個大數據的入口在哪里要找到。挖財網就將草根的資金管理需求作為入口,給了客戶一個記賬系統,客戶會把自己的信息輸入進去,這是自組織的,挖財有了客戶相關數據之后,挖財幫客戶進行理財。這些方面銀行應該更有機會。但銀行是說的多,做到的少,而讓客戶有參與度、體驗好的產品幾乎沒有。重估價值鏈,不管對公還是零售都該做這樣的轉型。
2、高度上,從銀行的商業模式角度看。
原來存貸匯的商業模式,在前述五大方面沖擊下生存能力會越來越弱,銀行業由一個中介變為三個中介,盈利模式一定會不一樣的。所以,銀行的盈利模式需要創新。這個創新的發力點在哪里?要考慮哪些是你的中間業務,哪些在對公、零售上成為你的盈利點?但是一定要注意考慮客戶的體驗和參與感,不能什么都收費,銀行每個服務都要收費,會減少客戶的粘度,給競爭對手提供機會。舉例來說,家長在給上大學的孩子匯錢的時候,在銀行來說是跨區、跨行轉賬,都會按比例收費,很多家長就通過支付寶來做,在淘寶上開個網店就能解決這種問題??梢哉f這時,銀行的客戶是被自己趕走的,互聯網金融時代,競爭更加激烈,有了跨界競爭者,商業模式設計上要注意客戶的感受,不能讓客戶覺得銀行所有的地方都在收費,都要掙錢,減少了客戶粘性。
3、深度上,從銀行的服務鏈角度看。
互聯網技術的引領下,我們要進行技術的創新,是去IOE(即替代IBM、ORACLE、EMC技術)之后的技術支持的創新是什么樣的,然后服務模式的創新是什么樣的,變革后的服務模式讓客戶更能接受,讓客戶更有參與感,讓客戶體驗更好。比如網上銀行,一連串信息輸入后,進入下一頁,因為一個信息沒輸對,前面的輸入信息又都得重新輸入,這種感覺是最讓人沮喪的。支付寶一鍵支付的形式的體驗不用比傳統銀行就直接輸了。
所以,深度就體現在各種服務的微創新,前、中、后臺的微創新。注重體驗和參與,相信,銀行在這樣的競爭形勢下,客戶為中心不再是喊出去的口號,而應該體現在服務流程上。
這個可以學學海底撈,以前都知道海底撈是一家火鍋店,賣的是服務。大家有沒有注意,現在海底撈已經不僅僅是火鍋店了,一些大一點的店,餐飲的面積小,大的面積用來玩,原來修指甲、擦皮鞋的服務點擴大了面積,海底撈在往娛樂上變。模式變得很快,這是基于客戶的需求及競爭來的。
4、力度上,從金融創新的角度看。
當廣度、高度、深度上建立起護城墻后,深挖你的力度,把杠桿做足,把金融的作用放大。還有,有了活性的、在線的大數據,信息更加透明了,風控模型也是不一樣的,這也需要創新。真生實現金融為人民服務。
這才體現出在互聯網的時代我們所做到的應對和轉型。這完全是給了中小銀行三到五年的轉型期,當你布局完成后,有效性得到驗證后,這個彎道超車的機會是影響產業格局的。
提到互聯網金融意味著跨界,跨界意味著產業邊界模糊,企業邊界自定義。目前階段,中國的很多產業是動態的,隨時變化的狀態,這是歐美發達國家所沒有的,這給了我們的一個大好時機。
針對上述四度,還可以用四句話簡單概括:渠道脫媒、產品創新,服務自組織及服務模式的自定義。
從把互聯網作為工具到以互聯網思維設計產品,進而運營企業。每家銀行不管規模大小,都要結合自身資源、能力對接你的互聯網,面對互聯網,有人看到的沖擊,但更有人看到機會。
在新一輪的變革抑或顛覆面前,你看到了什么?新的格局里,你是領跑者還是出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