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想5G時代的中國教育
張靖笙
現在中美的數字馬拉松比賽已經吹響,中國在5G起跑點搶了先機,如前面筆者的文章分析,教育才是決定最終冠軍獎牌鹿死誰手的關鍵。
5G時代最需要的是全體國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對于中國特色的創新教育就更有如久旱逢甘霖般的剛需,中國的創客教育源于歐美近年來興起的創客運動,我等皆從美國創新教育理論與Mitchel Resnick等大師的原創成果中受益良多,今天要對標美國教育實現彎道超車恐怕任重而道遠,即使不能超車,中國教育在5G時代也要大有可為,在這個時間點結合5G的商用發展提前布局是很有必要的。
雖然還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二十多年的中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還是取得了很不容易的長足進步,近年三通兩平臺、智慧校園、創客教育裝備等方面也沒少投入,但誠如我2017年在教育部的培訓活動中,親耳聆聽何克抗老師所指出的:“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之所以成效不顯,其問題是出在:教育領域沒有像企業部門那樣,實施由信息技術支持的重大結構性變革,只是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的修修補補”上,或者是只關注了如何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式”;總之,都沒有觸及到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何老師還同時指出,傳統的途徑與方法是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現在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放棄這一傳統觀念與做法,而提出信息技術應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并認為這才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目標的有效途徑與方法,也就是讓信息技術能夠對教育發展真正產生出“革命性影響”的有效途徑與方法,今天在5G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得到舉國上下高度重視的背景下,相信也必定會給中國教育發展帶來“革命性影響”,順著這個思路,我們可以用力暢想一下5G時代的中國教育發展。
我們暢想5G時代的中國教育有兩個出發點,第一個出發點就是如前所述的,如何結合5G時代的信息技術進步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讓中國教育真正產生出“革命性影響”的有效途徑與方法;第二個出發點是如何從教育教學改革的角度擴大對5G的需求,推動5G的商用發展。
我們可以先分析一下5G時代的信息技術進步可以給教育帶來怎么樣的“革命性影響”。如我昨天的文章《5G會讓AI成為自來水》指出的,縱然5G的好處有千條萬條,而最核心最重要的只有大大加速和推動AI應用一條,我覺得這個道理對于教育也是相同的,而且教育對于5G+AI有更為迫切的需求,我再進一步可以把教育對5G+AI的需求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術進步的需求,今天我們的教育領域仍然面臨大量的結構性矛盾,教育的公平性、有效性、均衡性發展仍然面對眾多的難點、痛點、堵點,亟待通過教育領域的重大結構性變革才能解決,和各行各業一樣,教育領域要解決這些問題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5G的發展可以大大地推動發達地區的優質教學資源向欠發達地區的輸送和推廣,有力的解決我國由于幅員遼闊在客觀上造成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品質教育需求不匹配的結構性問題,通過5G時代的信息技術,可以有效調動更多社會各方資源的積極性參與辦學興學,更好地發揮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教育文化問題歸根到底還是人類社會關系的互聯互通的問題,利用通過5G的增強型移動寬帶(eMBB)會大大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傳播是大有可為的,我們可以暢想下,利用通過5G的增強型移動寬帶(eMBB)對人人互聯的體驗提升,對于加強跨地區的教育交流、校企合作、家校共建、師生互動、社會辦學都有很大的發展前景,要解決中國教育發展亟待解決的結構性問題,還是要依靠全社會優質資源對于教育的參與和投入,這是5G人人大互聯時代可以順勢而為的,特別是通過5G把VR/AR引入教學活動里面,可以從技術上有更多的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也能對學生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的準確評價提供給教育機構更多數據支撐手段,真正讓教育做到因材施教而降低一考定終身造成的負面作用。
第二方面是發展中國特色創新教育的需求,今天全球普遍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那種機械性的重復性的勞動和工作必然會轉移給AI機器去完成,而人類將從這些低層次的勞動和工作中解放出來,從事創造性和藝術性的活動,全球教育界的普遍共識是推動教學活動走向創造驅動,提高學生高級認知能力在學習中的運用,這里面涉及到對學習科學的深入研究。筆者前兩年在這方面也深入學習了建構主義的相關理論和觀點。人的創造性來自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都離不開其作為學習主體參與知識建構的主觀能動性,現實(reality)不過是人們的心中之物,是學習者自身建構了現實或者至少是按照他自己的經驗解釋現實;每個人的世界都是由學習者自己建構的, 不存在誰比誰的世界更真實的問題;人們的思維信念系統只是一種工具,其基本作用是解釋現實中的事物和現象, 而這些解釋則構成認知個體各自不同的知識庫。孔子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育思想,就闡明了學習和知識的有效性依賴認知主體的具身認知,因材施教就不可避免要投其所“好”,這個“好”除了學習者的主觀興趣,還包括其對知識的切身感受和親身體驗,正如毛主席指出的:“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人工智能先驅美國教授尼爾斯.尼爾森(Nils J. Nilsson)區分了兩類知識,一類被稱為“陳述性”的知識,“陳述性”的知識服務于我們對現實的描述和解釋,而另外一類是“程序性”知識,程序性的知識需要嵌入我們的實踐行動之中,比如如何騎自行車,需要讓我們在感知和行動之間實現有效的協調。而怎么看影響怎么干,我們如何理解現實對于我們的行為是有決定性的,所以如何把“陳述性”的知識轉化成“程序性”知識,或者與“程序性”知識有效融合起來,是創新教育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這樣才能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而5G+AI對教育的巨大好處在于,把“客觀”知識活化,就是把原來很多陳述性教條文化的“死”知識通過有效的教學情景創設轉化成學生可以親身體驗的“活”知識。比如可以考慮把“電子書包”轉化成一個5G+AI的多學科知識綜合(STEAM)知識助手,把學生從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結合解決問題的場景分析和評價各種“陳述性”知識,以虛實結合的方式運用“程序性”知識開展創造性活動,從而獲得對兩方面知識的親身體驗、主觀解釋和內心建構。
5G除了“高網速”(eMBB)體驗之外,還包括“物聯網”(mMTC)以及“低延時高可靠”(uRLLC),后面兩項讓5G對于互聯網的發展是顛覆性的。如果說互聯網發展的前30年,人類要把物理世界變成數字世界和虛擬世界,在接下來的5G時代,我們要向另外一個方向走,就是把互聯網的數字世界和虛擬世界送回到客觀現實的物理世界,數字世界與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關系和活動產生聯系,讓互聯網得以超脫虛擬世界,在物理世界中落地,同時,AI也應該像自來水一樣進入百姓日常生活,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科技發展的獲得感。相信不久的將來,在5G技術對人人互聯、人物互聯的助力下,AI不再是單純的工具,而是可以和人類溝通交流的機器智能同學,人類和機器智能在5G時代以解決當下現實中的各項問題為目標開展互學與合作,基于5G時代互聯網中流動的、反映物理世界客觀現實的大數據同時進行深度學習和知識建構,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長遠福祉發揮各自的作用。
所以,中國教育對5G商用有強烈的剛需,5G數字經濟發展也需要中國教育從根本上的助力,教育就是要為了這樣的未來而要做好的當下努力。
(本稿完成于2019年6月18日,歡迎轉載,如需引用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