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對創客和創客教育的見解遇到了一些批評的聲音,來自一些鼎鼎有名的大咖前輩。對此我首先要表示歡迎,其次要表示感謝。作為一名教育界的門邊人,對教育的見解不可避免是表面和膚淺的,批評既是對我對教育認知不足的鞭策和斧正,也是對我在這方面探究的一種肯定,起碼我也已經不算連一罵都不值得的人了,所以我要向這些教育界的前輩表示感謝。
有句俗話說,要殺死一門好學問最好的做法就是讓它成為科舉考試的題目,要毀掉一首好歌的方法莫過于變成,古語也警示了,為善不近名,這好事太膨脹了也就很容易變成壞事了,對于目前舉國全民叫好的創客和創客教育,會不會發展到其反面去了,這個也還真說不準。剛從宋承昊老師的朋友圈分享里看了一篇文章《為什么“非理性”的人反而“迷之自信”》,我不敢揣摩宋老師的分享是不是有所指,不過這篇文章的論述還是相當之深刻。
如文中所言的,非理性就是這種“不知從哪里來的意見”,然后不假思索憑著這種感覺往前走。我們現在很多人玩創客和談創客教育,會不會也是這么一種非理性的力量在驅使前行的呢?我看了這篇文章后也第一時間這樣問自己,坦白說,不管我寫了多少“高”論,骨子里還真有點“非理性”的情愫。
我對創客教育的“非理性”,首先要歸因于我是一個“非理性”地愛自己女兒的父親,我身邊家人都已經看出和指出我在這方面表現得有些過了,這種心理習慣還真不是理性的分析所能改變的,所以當我兩年前剛被掃盲,迅速高同創客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之后,這兩年來,我各種創客裝備、創意玩具買買買,都無法統計燒了多少錢了,如果不是后來自己也轉向了做些創客教育技術方面的研究,這些高消費所起到的教育作用其實并不能和投入成正比,如果僅僅為了教育自己的女兒,有些購置是不需要的,去年我成立家庭創客教育實驗室,有后悔花錢多了想撈回一些的動機。
除了這種父愛造成的盲目,我的非理性也有相當部分還源于自己對教育理解的膚淺。得益于我作為咨詢顧問的知識快速萃取能力,我短時間里面廣泛閱讀和吸收了大量的相關理論成果,但我也不得不承認,我自己和我所引用的很多觀點和見解還是缺乏實證的,而缺乏實證的觀點和見解,即使論證的邏輯再怎么周密,都極有可能是脫離實際的,脫離了實際的想法看起來再好,也難免“非理性”。
如果說,我個人的非理性造成后果的無非就是消費高了一點,而聯系到現在各地區都對創客教育翹首以待、熱情高漲的態度,如果滑向了非理性的決策和行動,則很可能造成的是勞民傷財的盲目攀比和教育資源浪費,這個試錯成本就有些難以接受了。
我認為創客教育的目的在于改變教育,雖然這個觀點受到了質疑,但我再三思考后還是堅持這個個人觀點,經過這兩天和業內大咖的一些交流,我對這個觀點再做進一步的展開解釋:
一是,現有教育必須被改變,中辦、國辦最近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是最權威的說明,這里不再贅述了。
二是,創客教育既然是教育,就必須讓相關的校園創客實踐服務于教育改革的要求,為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做些雪中送炭的工作,而非游離于教育改革之外搞些錦上添花的樣板工程。
三是,創客有可能能改變教育,但也有可能改變不了教育,創客是不是教育改革的良藥,目前尚未能形成定論,而各地方社會發展水平和情況都不一樣,各地都要結合自身發展水平進行針對性的探究,通過實踐來證明創客能不能改變教育。
認識到這三點,對于避免對創客教育的非理性是非常重要的,而更進一步,考慮到教育改革是一個長期和艱巨的過程,所以創客教育的發展也應該是一個與之配套的戰略性和系統性工程,基層探索如果沒有相應的頂層設計作為方向上的指引,摸著石頭過河的基層首創行動在于全局來說,很可能是一些重新發明輪子般“迷之自信”的“非理性”低水平重復,考慮到我國還遠供不應求的教育供給,這樣造成的教育資源局部浪費無疑很可能會極大破壞整體的教育公平。
從這個層面來說,理性才是創客教育滿足教育體制機制改革要求的必要條件,也是創客教育能在我國教育土壤中賴以生存和發展下去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