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多人喜歡張口閉口講情懷,有情懷當然是好事,而我們要的是真情懷,否則就成為一種膚淺的矯情做作,不少人以情懷的名義行小資情調之實,當然有情調也不是壞事,只是冒情懷之名而搏取虛名就過了。
要搞清什么才是真情懷,我們要先搞清什么情況下才算有情懷。鄙人認為,情懷一詞與情操應有相同內涵,情操一般是對有高尚道德、遠大志向和利他心之人的褒義,從這個角度,我認為情懷也是一個人內在高貴品格的外在精神面貌體現。所謂相由心生,《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靖笙認為,學子之有大志者必有弘毅,有弘毅者必有擔當,有擔當者必有情懷。大志、弘毅、擔當是情懷之必要條件,無擔當則無以言情懷,這是真假情懷最好之鏡鑒。君不見很多虛偽的貪腐分子落馬前都滿口黨章國法、仁義道德,也貌似滿腹經綸和頗有為國為民服務的情懷,可原形畢露后與此前言行成鮮明對照,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其早已喪盡當權者應有之志向弘毅和責任擔當,讓手中權力淪為了私利和欲望的道具,情懷成了掩蓋臺下勾當的托詞。放過這么極端的例子,我們回頭來看情調之不同, 情調者,是人們情感體驗的一種方式,指人情感活動表現出來的基本傾向。它是作為一種情緒色彩和心理過程的一種特殊性質的色調而表現出來的情感,也指某種思想感情的格調或特定場合的情緒體驗。換句話說,情調只是一種體驗,而背后并無需捆綁責任擔當,兩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而在當下的現實生活中,講情懷不如講情調的人多,很多人追求只是一種情調,卻往往要套上情懷的帽子,咋看還真有些像,比如很多人衣必須名貴高雅,食必須講究精致,住必須豪華氣派,行必須特立張揚,處處要突出自己個性和品味,事事與別人比這比哪,作為個人追求生活情調無可厚非,可偏偏很多人自認為這是高貴的情懷而自視高人一等,說白了還不是把虛榮心合理化、把情調當成情懷自我陶醉,而在內心與他人的比較中失去了對他人的尊重,有這樣的想法就很不可取了。
五年前,我在某IT專科高校的宣傳欄看到該校領導講話,領導向學生號召每人都要購置iPhone、iPad、iMac蘋果三件套作為其IT學習之裝備,其言論仿佛不蘋果就學不到最先進的IT知識、跟不上時代,不上檔次、不夠IT人之情懷。我對此不敢茍同,莫非我這個一直不用蘋果裝備的人就不配做IT了,那我能混上做IBM咨詢顧問豈不是個笑話?而根據我對該校學生的了解,該校學子大少爺作風虛有其表居多,攻堅克難真材實料稀罕,說明他們要求人手配備的蘋果也沒讓這些IT學生培養出多高的專業技能。而且,連我不低的收入都不敢去追這么豪華高檔的裝備,這樣的風氣給學生家庭帶來多大的負擔啊,明眼人一看,這種以高科技做幌子背地里還藏了什么不可告人的動機就不好深究了。
聯系到當下的創客教育,目前西方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創客教育的目標就是要把青少年都培養成能利用互聯網、3D打印機和各種桌面設備與工具將自身的創意轉變為實際產品的“創造者”。我國當前的創客教育基本上是按西方學者所倡導的創客理念及模式在貫徹與實施。創客活動與創客教育所培養的主要是“創客”人才,即能利用各種技術手段與方法把創意轉化成“實體作品”的“創造者”,而非“創新”人才。對于我國當前“創客教育”的實施現狀,上海“新車間”創客空間的創始人、譽為“中國創客文化之父”的李大維在2015年底曾作出如下總結:“創客運動的本質也是教育,創客教育可以理解為科技、工程、藝術等教育專業的業余化。創客運動并沒有向學校提供形成體系的課程,創客空間也僅僅是提供松散組織的工作坊。這些工作坊看起來很像原來已經成體系的STEAM教育和‘做中學’”,李大維先生關于當前“創客教育是科技、工程、藝術等教育專業的業余化”,以及“創客運動并沒有向學校提供形成體系的課程,創客空間也僅僅是提供松散組織的工作坊”的說法,正是當前我國創客教育仍然是培養“創客”人才的教育而非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整個創客教育只是現有教育體系的一種補充,甚至還處在“業余化”水平,而未能與現有教育體系融為一體的真實寫照。
在我看來,這種“業余化”水平的創客教育,如果一直不能融合到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根本任務的責任擔當中來,正如前面的討論,也僅僅停留在情調的層面,對于我國的教育水平的提升并無多大實質意義,甚至有可能陷入另外一種借創新之名行大手大腳、鋪張浪費、虛榮攀比之實的不良風氣之中。因此,我們不能從Itsounds good----聽起來很不錯的情調體驗來發展創客教育,激發學生在真實中"創造”的興趣是要的,但不能唯興趣至上,正如何克抗教授的論文《論創客教育與創新教育》中指出的:“西方學者所倡導的創客教育對于創新意識(創新的動力),可以說是完全沒有給予關注。不論是學術界還是社會團體,都認為創客總是從個人的興趣愛好出發前來參加活動,而沒有從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高度去考慮這個問題(或者認為,只要參與了創客活動,對國家、民族就一定有好處)“,這種西方的觀點明顯是不符合我國國情的,何教授同文指出:”而我國學者心目中的創客教育,則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新人才。為了能正確地倡導與實施具有中國特色的創客教育,應當從如何培養與落實創新人才必須具有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等三方面素質入手,去努力探索。在創新教育中(也就是在中國特色的創客教育中)有關創新能力這種素質的培養,基本上是借鑒(甚至直接引用)西方創客教育原有的經驗與模式,但是對其中的創客課程和創客教師的培訓內容這兩個部分有所補充,并對現有中小學人文與社科類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便使中國特色的創客教育活動— —不論理科、文科,都能更有效地實現與現有教學過程的無縫融合。“
因此,我們推廣創客教育的同時,必須克服唯造物興趣的狹隘思想,結合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對學生們的“創客活動”加以引導,教育者要本著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使命,通過有意義的傳導幫助學子提升創新意識,創新意識主要解決“為什么創新”和“為誰創新?”即創新的目標與動力問題。這是統領整個創新人才培養的、具有至關重要意義的問題,而在當前創客教育中卻被淡化甚至被完全忽略了——創客活動純粹成了創客個人的興趣愛好。結合我國的國情解決是為什么而創的問題,應在各級各類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中大力倡導并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結合創造的意義建構幫助學子豎立推動人類歷史進步的弘毅理想、以愛國主義實現中國夢的責任擔當的家國情懷,鼓勵追求真理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廣泛聯系社會實際和培養良好的公民意識和行為規范,進而全面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認為這樣才是做創客教育應有的情懷,如果我們只按西方思想來在學校中推行創客活動,而不伴之以中國特色的情懷引導,造物的興趣則有可能淪為玩物喪志的情調,這是我們需要警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