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監管大年風不止,尤其是最近,在7月15日募集新規正式生效、7月18日資管新規出臺以及8月1日“保殼”大限的疊加之下,私募更是忙得連軸轉,產品發行節奏也大為打亂。在行業生態加速改變之際,無論大小私募都主動或被動地作出調整。大家不僅尋找變通之道。同時,也普遍意識到除了解燃眉之急,提高核心投研能力,增加自主發行產品才是生存之本。
今年2月5日證券業協會發布公告,要求私募按規定備案首只產品、提交法律意見書、取得基金從業資格等,否則將被注銷管理人資格。當時有69%的私募為“僵尸”機構。歷時近半年,有意愿開展業務的私募積極落實新規,但到7月31日,數據顯示,已經登記的24742家私募中仍有12579家沒有備案產品,占比為50%左右;其中有676家新私募是在2月5日后完成登記的,由于未滿6個月暫無風險,其余有大約1萬家到今日將被注銷。
實際上,近半年私募備案產品數量出現井噴,數據顯示,截至7月31日,已備案私募基金有41602只,其中有13635只均是在今年2月5日以后完成備案的,占比超過三成,平均每個月備案數量超過2000多只,尤其進入7月以來產品備案加速,單月備案數量達到4994只,可見私募產品“搶備案”到了最后的白熱化沖刺階段。
宏皓教授表示,從年初券商、律師事務所、私募開展聲勢浩大的“保殼”運動到現在,“保殼”的硝煙已經逐步消退,但仍有機構趕在最后一刻加班加點。實際上,在部分機構忙著保殼時,7月18日,《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也正式實施,對未來私募作為投資顧問的業務模式加緊監管,業內人士認為,其中對結構化產品的要求將影響深遠。
從資管新規來看,私募受到影響較大的有幾條:首先,對結構化產品杠桿倍數的控制趨嚴,其中股票類、混合類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的杠桿倍數不能超過1倍,固定收益類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的杠桿倍數不能超過3倍,其他類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的杠桿倍數不能超過2倍,而且投顧人員不能參與劣后級產品投資。
去年監管收緊之后,一些大中型私募就未雨綢繆。上海一家大型老牌私募內部人士透露,自2015年年末開始,公司就加大了合規風險管理的投入,亦增加了產品運營的投入,在私募基金產品募集方面,公司兩條腿走路,投顧業務模式與自主發行模式并行;在產品備案及信息披露方面,公司也配備專業的運營團隊,公司的每一個產品備案、信息披露等相關工作,皆由該團隊親自完成。雖然不像一些小私募沒法發投顧產品,未來公司亦會考慮進一步增加運營投入,增加自主發行的產品數量。
可以看到,新規生效之下,眾多不以私募基金管理為目標的私募基金,正在慢慢的退出私募基金的歷史舞臺,亦被監管新規擋在門外,失聯、保殼等事件比比皆是,眾多小型私募基金發展舉步維艱。而對于有3~5年歷史的私募基金,特別是對于10年以上運營歷史的私募基金而言,新規更好地促進私募基金行業發展,為這些機構運營提供合規底線依據。
宏皓教授對此表示,近期一系列新規出臺,在增加私募成本的同時,還有助于促進私募行業規范化發展。私募的生存之本是投資研究能力與風險管理能力,資管新規對于投顧的投資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擁有頂尖資產管理能力的私募機構發展空間會更加廣闊。未來私募行業魚龍混雜現狀得到明顯改善,巨頭化私募逐漸涌現,小型私募或面臨淘汰。此外,為覆蓋私募成本,私募機構需具備長期獲利能力,平臺化公司或多產品線、策略豐富化的機構可能會逐漸涌現。
而監管層對于概念炒作、借殼重組等的監管力度還在不斷加碼。一方面,滬深交易所自年初以來不斷強化對于異常交易的監管力度,近期更是各自出招嚴控市場炒作。另一方面,自證監會并購重組委下半年的審核工作正式啟動以來,對于借殼重組的審核也正不斷收緊。證監會官網數據顯示,僅過去一周就有5家公司的并購重組申請被否,而今年前6個月累計只有8家被否。
根據深交所近日披露的數據,年初以來,深交所對異常交易一直保持密切監控,上半年采取電話警示、書面警示、盤中限制交易、約見談話和盤后限制交易等監管措施540次,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在過去的一周,深交所更是連發三道“捉妖令”,直指熱點題材炒作。7月22日,在第一封監管函中,深交所表示將針對演藝明星證券化現象,修訂廣播電影電視行業信息披露指引;同時起草LED光電、機器人、醫療機械、信息安全、互聯網營銷等行業信息披露指引。
7月25日,深交所發出第二道“捉妖令”,表示將加大異常交易行為監管力度,圍繞“重點賬戶、重點行為、重點股票、重點時段”四個關鍵重點,強化對市場交易和系統性風險的實時盯盤和預警監測。
7月26日,深交所又點名幾大市場熱點,稱針對虛擬現實、石墨烯、人工智能、PE 上市公司、資本系或合伙企業入主上市公司等熱點題材,將保持高度敏感,督促公司準確完整地披露具體情況和對公司的影響,并對存在的風險進行充分揭示,同時將細化停牌冷卻、內幕交易核查制度,遏制市場炒作。
除深交所外,上證所近日也公布了上半年針對異常交易的監管情況。今年上半年,上證所共處理異常交易行為2275起,較去年全年增加92%;發出協查函、關注函等監管工作函件1201份,較去年全年增長24%;實施書面警示、盤中暫停賬戶交易等自律監管措施3205次,較去年全年增長76%。監管層針對炒作之風的監管不斷加碼,確實有望引導價值投資逐漸回歸。
最新消息顯示,7月份制造業PMI為49.9%,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微低于臨界點,近期走勢波動較小,總體平穩。本月回落主要原因:一是受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對相關地區的生產、運輸等造成較大影響。二是市場需求增速放緩,擴張動力仍顯不足。民間投資增速繼續回落,由1-5月份的3.9%回落到1-6月份的2.8%。本月新訂單指數為50.4%,低于上月0.1個百分點,連續4個月回落。三是一些傳統行業繼續化解產能,壓縮生產。最新的制造業數據顯示,由于民間投資增速滑落制造業的業績并不是很理想,作為投資者應該注意到這一點。目前監管不斷加強,對于想要投機炒作的倆說無疑是毫無退路,但是這對塑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有著很大的作用。
中國金融領域最著名的財富管理專家、投資大師:宏皓,幫助投資者抓住經濟弱勢下的中國第六次財富機遇,提出最切合企業自身實際的私募股權投資操作落地方案,曾多次為投資者與基金管理人授課。
例如,我國著名金融學家、財富管理專家、中國私募基金之父宏皓教授,受邀為200多名投資者講述了2014年的投資機遇與資產配置,詳細闡述了未來第六次財富機遇來自私募股權基金這一企業和個人都能使財富增值的渠道,通過精彩的案例分享,讓投資者了解了私募股權基金的可實際操作的合規方法、未來民間資本可持續成倍增值的方向。
宏皓教書受邀為中山大學總裁班帶來了中國最權威的《私募股權基金操作實務和資本市場》課程,課程全面解讀了最新的政策以及實際操作流程,對企業家的實際操作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應。宏皓在投資年會上講授《用私募股權基金挖掘財富機遇》。宏皓教授曾受邀為清華大學投融資總裁班講授《民間金融轉型升級應對策略》,課程中詳細分析了當下民間金融所處的政策環境,以及在互聯網金融時代,民間金融機構如何運用互聯網金融工具把握住新的發展機遇,課程中涵蓋了很多宏皓教授親自實戰的金融創新案例分析,幫助學員們在規范運作,提升風險控制能力,提高盈利能力上有很重要的啟示作用。宏皓教授的核心課程還包括:《私募股權投資操作實務》、《互聯網投融資管理策略與金融領域創新》等。
如今隨著國家對新興產業及中小企業的政府支持,萬眾創業的時代已經來了,而對私募股權投資來講,這也是一個發展絕佳的時代。私募基金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行業地位大幅提高的同時也面臨著日趨嚴厲的監管,優勝劣汰逐漸成為常態。隨著行業監管日趨完善,專業度欠佳的機構將面臨淘汰。私募基金規范運作,對推動創新創業、增加融資渠道、促進經濟發展也將做出切實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