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量高達數千億的A股市場保證金,每年非交易日多達120多天,對這些閑置資金和閑置時間,可否通過得當調配,獲取更好收益?
《投資者報》獲悉,繼2012年10月南方、國泰和匯添富“貨基T+0贖回方案”業務獲批,基金公司合力推動活期儲蓄向貨基轉移后,公募基金業創新推出的可實現場內即時申贖的“保證金收益貨幣基金”,為股市閑置資金獲取更高收益提供了一條好途徑。
據了解,保證金貨基是新型的場內理財產品,無縫對接股票投資。投資者若把證券賬戶上的閑置資金買成保證金貨基,只需在證券賬戶內操作,申贖與買賣股票基本一樣,簡單方便;贖回資金即刻可用于買股票,不耽誤投資效率;成本方面是零申購費率和零交易傭金;收益方面則大大高于活期存款,與傳統貨基水平略低。據銀河證券3月6日數據,目前,貨幣基金A級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均值達3.53%,是活期存款利息的10倍。
易方達基金固定收益首席投資官馬駿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保證金貨基有望為保證金市場留住存量、做出增量,能充分體現券商與基金的優勢互補,其前景為參與各方所期待。
考驗流動性管理能力
《投資者報》:過去股市投資者在證券賬戶上閑置資金的投資所得,要么是作為現金獲得極低的活期存款利息,要么是通過回購獲取與銀行間市場利率相當的收益率。保證金貨基相對于活期存款,無疑能獲得更高收益率;相對于回購,極大地降低了操作強度,且收益率更為穩定。但其流動性要求甚高,這對基金管理人而言,是否帶來了挑戰?
馬駿:從全行業看,保證金貨基將對貨幣基金管理人的流動性管理能力帶來挑戰,這是因為保證金在場內進出相當頻繁且數量巨大,會造成保證金貨基頻繁申購贖回,且保證金貨基是“T+0”交易形式,投資者都希望買股票的時候,當日就可以贖回,所以保證金貨幣比傳統貨基更為考驗流動性管理能力,且支付效率要求更高。這也要求貨基必須具備足夠的規模、足夠完善的交易、結算等前中后臺支持系統。
券商的保證金“稻草”
《投資者報》:從公開數據看,客戶保證金余額自2010年來一直下行,2010年初余額1.5萬億,到2012年底降到6000億,降約60%。反觀信托資產余額,從2010年3月的2.4萬億增長到2012年9月的6.3萬億,兩年半內增長166%;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從2009年底的1.7萬億增長到2012年的6.7萬億,3年內增長約3倍。為何差異如此大?
馬駿:兩個主要因素。一是近幾年股市波動大,缺乏賺錢效應,傷了股民的心。2010-2012年,上證綜指36個月中有21個月下跌,大量股民轉投其他理財產品;二是券商缺乏低風險、收益穩定的好產品。因此信托理財、銀行理財產品吸引了部分股民轉戰其他投資品種。
《投資者報》:或許是劇烈下滑讓券商熱情度極高?他們不擔心分流客戶嗎?
馬駿:我們可以先看銀行理財產品經驗。銀行剛開展理財產品業務時,也擔心沖擊存款,幾年下來,反而帶來增量存款,因為收益和服務吸引客戶把資金搬來。反而是農商行等小銀行沒有此類服務,存款流失,生存堪憂。
券商營業部作為一個投資服務的平臺,類似淘寶,其關鍵是增加客戶黏性,而不是單個產品或單項服務的得失。提供不同風險類別的產品越豐富,在不同市場條件下,客戶越能找到合適的理財服務和產品,它的黏性就越強,平臺也就隨之越強大,渠道就越有價值。
以前的業務結構中,券商缺乏與貨基的契合點,現在有了場內貨幣基金,將讓券商成為資本市場變革的共同締造者。同時,一個需要注意的大背景是,中國當前的金融市場環境與美國貨幣基金大發展初期極其相似,利率高企。這也預示著利率市場化的趨勢不可阻擋,貨幣基金發展方興未艾,2012年末貨基規模達7075億,是基金產品中規模增長最迅猛的品種。
門檻低至每筆1元起
《投資者報》:此前已陸續問世了一些保證金貨基產品,它們差異大嗎?
馬駿:目前已問世的保證金貨基多具有申贖零費率、低門檻、交易便捷等特點。從投資門檻來看,匯添富、華夏和華寶興業的基金產品是每筆申購1000元起,門檻最低的是易方達保證金貨幣,每筆1元起,它們都遠遠低于銀行理財、券商保證金理財通常最低5萬元門檻、回購10萬元門檻。
從容納規模來看,基金公司接受贖回的總量則跟是否有銀行授信相關,易方達保證金貨幣是目前唯一按基金規模獲得銀行授信的場內貨幣基金,贖回比例上限更高,并且應付贖回的部分資產可在T+1日變現、不需T日變現,使得基金的流動性管理時間更寬裕,有利于提高業績。
《投資者報》:您對債券市場后市怎么判斷?
馬駿:我們對今年債券市場的判斷是中性偏謹慎,目前的利率水平、信用逆差都回歸到歷史均值甚至均值以下,組合會相對偏短期。前期我們對城投債的配置還比較高,是因為自去年四季度以來,城投債的供給下降,導致收益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