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掛牌的美業“商學院”
2012年,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美容行業不約而同地冒出了很多“企業商學院”,小刀在北京就先后與六家這樣的機構接觸,當然對方主要是希望在專家課程方面進行合作。與此同時,杭州的靜博士企業大學如火如荼,上海的瑪薩培訓水漲船高,中國美容行業各類企業創辦商學院的速度著實驚人,值得關注與研究。
一、 什么是企業商學院?
真正的企業商學院不是企業培訓部,當然也難以成為名符其實大高等學府,他們一定是因有一套完善的培訓、學習與發展體系,以推動企業發展戰略為導向,以建立學習與績效的關聯為使命,以系統打造組織人才發展路徑為愿景。有一點是肯定的,企業辦商學院絕對不是拼硬件——占地多少畝、建筑多么美、教室多么大、設備多么豪華等等,只有能系統進行人才發展戰略,制定組織長、中、短期人才發展規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領導力發展項目,推動組織管理者能力與績效雙提升,那么,將自己稱為企業商學院,才能心安理得。
作為美容企業,對于新鮮事物尤其需要注意不能單純趕時髦一窩蜂。一個企業商學院,關鍵并不在于它的名字叫什么,最重要的是里面裝的是什么內容,企業的軟實力是否能與企業商學院這塊牌子配套起來,這才是打造一個真正意義企業商學院需要有的一種基本態度。
二、 為什么要做企業商學院?
首先,“商學院”名字好聽啊,對內對外更容易贏得尊重或者是光環,這點小刀老師本人也認可。從生意的角度看,商學院在培訓產品、論壇、會議甚至傳媒領域可以成為傳統生意的外延,在近期市場相對低迷的大環境下或許能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不管怎樣,起碼能夠拔高企業內訓或者是文化軟實力建設。
其次,商學院對于服務型企業來說,確實有助于整合業界專家、師資與傳播支持資源,系統提升全員的知識技能水平。企業商學院塑造的是人,人才的培養也就成為了企業商學院的核心任務。
企業商學院的建立,簡而言之,就是有實力的企業打造內外聯合的立體教育行銷模式與文化傳播途徑,實現:戰略導向—模型構建—環境匹配—項目驅動—師資培養等基礎職能,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
三、 企業辦商學院需要注意什么?
1、切忌拔苗助長:
其實社會其他行業,商學院已經不是新鮮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早已清晰顯現。由于上馬速度太快,很多并不具備實力的企業都盲目地加入了辦學的大潮中來,一些企業商學院沒成立多久,問題就出現了。由于企業創辦的商學院很多時候難以受到社會民眾的青睞,生源也只能是來自于本公司內部,久而久之就因為沒有足夠生源而缺乏活力。過去10年來,企業商學院成為與通常的培訓部門沒有差異的同質化重復建設,由于沒有形成自己的課程體系,加上師資條件不良,使得商學院最終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漸漸淡出了舞臺。
2、培訓必須有的放矢:
1)、企業商學院的根基在于長期系統的全員科學培訓體系的建立于執行,從職業生涯管理、職業資格認證入手,系統地開發出員工職業技能培養標準,配置有經驗的專家給予授課、輔導,證書與本領同行,這樣的培訓是令人尊敬的,因為它培養員工的境界已經超出了一個企業急功近利的范疇。
2)、學以致用的混合學習模式。企業商學院優勢在于和市場、實操零距離,所以,應該充分整合課堂學習、在線學習、輪崗見習、師帶徒、標桿考察、內部專家、高管經驗分享等學習方式。很多企業都希望員工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然而大多數都沒有幫助員工確認學習需求,并投資于必要的學習資源。正式培訓與非正式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式培訓,對企業無疑將產生巨大的收益。
3)、專家輔助打造領導力梯隊。企業內部培養領導人才的傳統模式,常常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基于行動學習的領導力發展是一個首要及關鍵的項目,以保障領導者帶著問題學習、團隊共同學習,從而激發組織的內生智慧。在高管的學習上,不管是脫產外出還是內部培訓,仍然處在一種傳統的上課模式,停留在個體學習而非團隊學習階段。團隊學習不等于一起聽課,而是基于對組織中某種話題的深度探討,分享組織中的經驗并能創造新的知識。這個也是中國企業現階段高管、總裁學習的一個誤區,短期來看,影響組織領導力發展;長期來看,影響整個組織成為真正意義的學習型組織。
3、摸索以人為本的新型盈利模式
企業商學院需要對未來3-5年進行更高層面的規劃,從而能夠逐漸由點及面,實現真正意義的立體人才培養和主營業務升級,讓學習、績效、組織發展三個維度能關聯起來。于是,企業網站、移動營銷工具、圖書等品牌文化傳播工具都可以上升到新的層面,而聚合行業上下游資源、承辦行業論壇、大賽、數據營銷等事件營銷成為可能;于是,企業的形象、責任與專業負責的要求也會更高。
小刀觀點:企業商學院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想披上一件更華麗的衣服是好事,披上新衣服的模特原形、目的一定要注意匹配。
(小刀根據網絡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