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家朱熹認為‘‘綜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p>
意思就是說,將天地之間各種事物的道理綜合出來的最根本的那個道理就是‘‘太極’。
我認為朱熹的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按現代科學的認識,‘‘太極’’應該是宇宙萬物最本質的最基礎的那一點。也就是,在一定體系中的一切事物最根本,最本質的東西。就如同‘‘宇宙大爆炸’’前的那一瞬間------即‘‘宇宙爆炸’’是的起始點(‘白洞’造成爆炸前的那一剎那),或者是產生任何事物的最最基礎的‘基礎粒子’(而不僅僅是‘基礎粒子’)。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講,就類似于生成萬物不同層次上的最基礎的‘粒子’及其概念·規律和理論。
由于我們人類科學在觀察分析事物時,往往是以‘眼見為實’——靠眼睛或眼睛的眼神來認識事物的,可是,因為我們一般人的眼睛的視力有限。往往也只能感覺到點此廣闊長河中,從紅到紫的這一段頻譜之內的事物,而且都是一些比較起來,相對大一些的事物,既有形、有狀、相對“實”一點的事物(即使是人眼感知不到的事物,也要將其轉化成我們人眼能看得見的信息才好進行觀察與研究)。因為這類事物,當電磁波經過它們的時候,才會從它們的表面被反射出去,而被眼睛的西跑所感覺到,相對小一些的事物,不是說此物它不能反射電磁波,而是由于其反射或放射出來的電磁波頻率太高或波長、體積太小,而我們眼睛的感覺細胞是有一定限度感知范圍的(小到只能感覺到氫原子核直徑十分之一以上大小的事物),故無法感應得到而已。
表面上看我們都是一個完整的“人”。都是由心、肝、脾、肺、腎等五臟六腑,再加上眼、耳、鼻、舌、身、骨頭、肌肉、皮膚、毛發等器官和部分所構成的一個復雜的機體,這些形態我們的眼睛是可以看到的。當再往人格部分結構的細微方面研究時,我們認識到了,人是有細胞組成的;繼而發現,細胞是由細胞質、細胞和組成的;細胞核是由核酸組成的;核酸是由分子元素組成的;元素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質子組成的:中子、質子是由更基本的粒子組成(k介子、U介子R介子、夸克、亞夸克、色夸克等),其組成最基本的“亞粒子”以下的最基礎的層次結構狀態。
人是這樣構成的。空氣,電扇,黑板,屋子,甚至戶外的那些火車,汽車,樹木花草,動物,植物,天體,大地,等等等等都是有這些最基礎的物質的物理學“物質”及“粒子”們組成的。無一例外,在這種同一層次中的“基礎粒子”的狀態下任何事物這是的狀態,規律(道理)等都是同樣的,是沒有任何差別的。在這個“基礎粒子”基礎上的這些基本的道理,也可以把它們叫做“太極”。也就是說,構成事物最基礎的“粒子”及其狀態,構成,最基本的道理最本質的內容等,也可以叫做“太極”。即從各種理論的出發點來說,他們也可以稱作是“太極”。
按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來講,研究任何事物或系統時,參照系(坐標系)中確定的坐標原點或對稱,比較中心,就是我們所說的“太極”。
為什么在我國傳統的各種修煉的過程中,往往都要強調“意守丹田”呢?
主要就是為了尋找人體自身的重心——對稱平衡中心的位置,從而促使且達到人參經絡氣血運行的平衡機心理狀態的協調和穩定。這也據Shiite類似我們人體“身、心”的坐標原點。以他為基點,向四周進行對比、感受、體會和分析、,從而達到從而達到對人身心的優化和健康。這些人身重心位置和對稱中心的位置——“下丹田”的位置,就是我們人體的“太極”(生命產生的基礎)。
太極在不同的信仰修煉中,的叫法也是不同的。
佛家叫“清凈歸一”
道家叫“守中抱一”
儒家叫“執中貫一”
天主教教“禱告默一”
……
所謂的“一”都是去尋找大自然的“本源性”。要回到事物的本來狀態。即回到事物剛剛開始產生時的那個最基本的張太和道理上去。大家都不能違背這個最基本最基本的道理。都不能違背這個最基本的起始點和對稱平衡中心。以為易學所研究的是“相對穩定和相對平衡的系統”。因此,你只只有找到各種事物的對稱(平衡)中心,才能保證其平穩穩定的健全發展,否則,就必須去尋找其“互補”因素作為補充才行。這就是“太極”的某些概念?!疤珮O”就是唯物辯證法中講的“對立統一”和我們所講的“對應統一”規律中,統一的“一”。大家都要統一到最根本,最共同的那個道理(或目的)上去。
事物光“對立”不行,“對立”是組成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所強調的是各自個性的突出。大家都強調個體的利益與特點,那還能不爭斗,不“對立”嗎?
由于構成同一事物的雙方都有他的片面性。無論偏向哪一方,都不可能達到統一,穩定的效果,只有雙方都能共同結合,共同能接受的部分,才是這一物質本質的所在。這就是“對立”(成稱對應更確切)雙方的共性部分,(“求同存異”,的前提是求同)。
也就是我們所講的最基本的“粒子”最基本的道理最基礎的規律,最基本的狀態等。在易學中,太極圖中間的那條S形曲線就是物質間本質與共性的部分(S形曲線就具有波動性,也就是說,事物的共性就具有波動性,就想我們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不是一帆風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