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現代企業管理的觀念在迅速改變,但是仍有相當數量的管理者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搞得很傳統:發號施令者,監督者,管人者。雖然這很不合時宜,但他們仍然醉心于這種角色。這樣做的結果是讓自己成為不受歡迎的上司,所轄部門士氣和績效都不怎么樣。
業績是靠每位下屬揮汗如雨干出來的,管理者充其量只能算“領導有方”。其實,下屬的業績即管理者的業績。因此,盡一切可能真誠“支持”他們完成任務,才是管理者最應該做的事。但令人費解的是,總有管理者把自己定位成“監工”,對績效的作用適得其反。因為這種角色的潛在含義是對人的不尊重,員工使很反感的,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管理者本質的角色是什么?根據工作中的感受,我的認知是管理者協助下屬做成事是他們最應該做的,因為只有這樣,才可能體現領導力,提高組織績效。而“協助”最重要的是一種“保障”:權力、方法和資源,因此我認為管理者最應該擔當的角色是——“做指導者,做支持者”。其解釋是:管理者要善于授權,言傳身教,指導下屬正確地做事,并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保障下屬做成事。
作為知識型員工,他們更多的傾向于做“自我實現人”,他們工作的主動性和成就意識是無庸置疑的。管理者的工作重心不是費盡心機地去監督他們——當然也不排除適當的提醒和跟蹤,但更多的時候應該扮演“指導者”和“支持者”角色。這種角色體現出對人的尊重和關懷,是下屬樂意接受和最需要的。因為一項任務的完成,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不僅需要較強的能力,還需要相關資源的保障,有些往往超出員工能力范圍。如果管理者僅僅把工作布置下去就不理睬了,完不成就責怪員工能力太差,這是失敗的管理者。
作為指導者,需言傳身教,“照我做的去做”而不是“照我說的去做”,指導下屬改進工作方法,提升部屬工作能力;要善于授權,激發工作能動性,鍛煉下屬的工作能力。作為支持者,不是任務派下去就萬事大吉了,而是努力為下屬提供達成工作目標所需的各種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及高層面的協調工作,為他們完成任務提供有力保障。
這樣的管理者才能帶出優秀隊伍,培養人才,才能領導所轄部門創造出卓越的績效,自己的臉面上才會泛出“領導魅力之光”。
溫馨提示:
⑴摘自實戰紅色管理創始人孫軍正老師培訓課堂經典案例。孫老師根據多年的管理及培訓經驗,將紅色精神與西方管理巧妙結合,將理論性、實踐性與趣味性相結合,講解深入淺出,演繹通俗易懂。
⑵長期誠尋全國各地培訓機構全面代理孫軍正老師主講的核心課程,以實戰型管理培訓助力本土企業快速成長。邀請孫軍正老師授課或代理孫老師課程者可直接聯系他的助理(登陸:“中華講師網”,打開“聯系方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