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個設計師聊天,我說到了做設計的辛苦。這種辛苦,不是說身體多么勞累,而是心累。費盡心思創作出來的作品,被客戶要求來要求去,被改得七零八落,最后變成四不像。
我說,這種現狀歸結于中國美學教育的缺失,絕大部分人的欣賞能力、藝術品位停留在原始狀態。
過去,我們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工業時代,我們習慣于線性思維,服從于邏輯與分析。而事實上,理性思維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相反,容易僵化死板,將事物的發展導進死路。
因此,在我們身邊到處都是知識工人,他們喜愛分析,喜愛道理。我也是木頭人。
我已經意識到了理性思維正在限制個人的發展。所以,我開始嘗試著換一種思維方式,那就是感性、自由、富有意義。在這種狀態下,能讓我們身體放松,心中充滿情感,富有創造力。
思維的變化帶來世界的變化。
你能夠看到,這一變化正在世界上快速發生。
風光一時的IT行業風向變了,程序員變成了程序猿,而藝術家、咨詢師、設計師開始翻身做主角了。在職場上打拼,專業技能已滿足不了社會的需要,我們更需要創意、設計、故事、娛樂、共情以及尋找意義。
看到嗎,變革已經開始了!國家政治體制改革,本質上是意識改革,必將觸痛體制內固有利益者的骨髓;經濟體制改革,是從工業模式向服務模式轉變,必將高舉服務工作者的工作成效;文化體制改革,必將強化文化在信息時代的重要性。
我一直覺得,服務業在中國被嚴重低估了,創意文化領域的從業者的待遇被嚴重壓低了。此種情景下,中國的創新力猶如一潭死水,高創造力的人本應獲得更高的回報卻硬生生地很悲慘。或許在國人眼里,有形的物質勝過無形的意識。
其實不然,此一時彼一時。未來的世界屬于那些創造型、共情型、意義型的人。
1. 視覺化
產品極大豐富,功能同質化,而真正能打動消費者的是創意和設計。工業生產,流水線長期固定,而產品的情感價值卻必須通過具有創造力、設計力來賦予。美即賞心悅目,對美的追求則要求職場人員有一定的欣賞品位和藝術造詣。
2. 故事化
理性的人善于擺事實講道理,道理滿天飛卻如不了心,改變不了人的行為。但善于講故事的人精于溝通,能把話講到人的心坎上。我們總結歸納能力很強,但在敘事能力上卻實在缺乏。如何把內容表述得生動具體富有情感,這是一項技能。在娛樂化的時代,我們更需要掌握這一能力。為此,不難理解郭德綱、周立波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原因了。
3. 意義化
物質需求被滿足后,我們對尊重、愛以及自我實現的精神追求越來越強烈,尤其在精神嚴重貧瘠的當下。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黑洞急待被充滿,對意義的追尋有助于我們填補內心的空虛、無助、彷徨、抑郁等負能量。幸福不在于獲取而在于付出,創造的樂趣、情感的共鳴更能給予我們滿足感和存在感。
4. 共情化
人歸屬于社會,在群體里才有生命意義。了解自己,了解別人,了解人際交往中微妙的差異。共情是我們對外界環境、被人的處境、情感的一種真實的撲捉。感受其感受,體驗其體驗。我們習慣了批評、指責卻很少去感同身受。停下來聽一聽,發現問題背后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