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進口權今年或對民企開放規模達到3000萬噸,以往民企油源僅能依靠兩桶油的局面將得到改善。
據上海證券報援引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國際交流與外企委員會秘書長龐廣廉近日表示,進口原油使用權今年會先放開十余家,估計能放開3000多萬噸。屆時,企業進口的原油不再進入中石油、中石化的排產指標,拿到使用權后可委托中化或中石化進口,“這樣權利就比較大了。”
此外,自營直接進口也會逐步放開,海外有資源的公司會率先被授予進口權,龐廣廉稱,中國政府最近一直在放寬監管政策,今年2月份正式委托石化聯合會做“進口原油資質審核工作”。目前,聯合會網站上已公布了在全國召集專家的辦法,篩選、資質審核工作將正式開始。到目前為止已初步篩選了30多家企業,將從中選定10多家。
2014年8月,新疆廣匯能源首獲商務部賦予的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資質,獲安排2014年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20萬噸。由此,中國原油進口資質被國企壟斷的局面正式被打破。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本月曾表示,放開使用進口原油有三點好處:
1.有利于解決地方煉油企業的油源問題。目前地煉產能占全國煉油總產能的10%以上,上游油源的“卡脖子”,一方面造成投資閑置浪費,另一方面也造成企業間的不平等競爭。
2.可以倒逼煉化企業提高生產工藝水平以及加速行業整合。因資質不達標的地煉企業想要獲得進口原油的使用權,要么提升產品質量,要么并購其他條件互補的企業。
3.可以激勵廣大民營企業“走出去”,尋找價低質優的原油資源。昔日僅僅依靠大型國有石油企業“走出去”的局面,或將有所改觀。
壟斷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
石油是中國壟斷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從上游的勘探開采,到中游的汽柴油等成品油煉制,到下游的批發零售,再到進出口貿易、產品定價,無不在政府部門的牢牢管制之下。而事實上的管制主體,很大程度上就是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及其間接推動下的部委決策。
改革開放之后,尤其是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之后,石油行業曾向民營企業開過一道口子。在進入門檻最低的零售環節,民企一度成了主渠道。1999年,民營加油站數量占比接近九成,加油量占到六成。那六七年也被民營油企稱為“黃金年代”。
但1999年5月、2001年9月,以應對加入WTO沖擊的名義,國務院辦公廳兩度發文,先后賦予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成品油批發(38號文)零售(72號文)業務的壟斷經營權,導致民營油企的市場份額急劇萎縮,已經打開的大門又重重地關上。
此后,大門重開的希望出現過幾次。一次是2002年。按照中國的入世承諾,當年將有400萬噸成品油、720萬噸原油的非國營貿易進口配額,并且這兩個數字必須每年遞增15%,持續十年。
但是,原國家經貿委在2002年4月發布公告:原油非國營貿易配額只能用于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煉廠加工。這個公告的依據,正是三年前的38號文。這意味著,如果不能被列入兩大集團的生產計劃(排產),即使拿到了非國營貿易配額,油也進不來。
直至2006年12月6日,商務部才發布原油成品油兩個管理辦法,業界發現,除了準入門檻出人意料地高,進口權絲毫沒有放松,排產要求也依然如故,這導致拿到了經營資質的民企只能從石化、石油兩大集團進貨。
到了今年2月1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進口原油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詳盡明確原油加工企業獲得進口原油使用資質的條件,并大幅降低門檻,意味著未來將有更多的地方煉油企業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原本進口原油只能用于“兩桶油”下屬煉廠加工的歷史將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