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舉擴張讓更多高成本業者出局,全球三大鐵礦石廠商搶攻中國市場份額的爭奪戰似乎進入最后階段。
盡管鐵礦石價格疲弱,但中國一些大型礦商仍維持運作,頑強抵抗全球鐵礦石巨頭,這推低了鐵礦石價格下跌,而且跌幅遠超過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兩年前開始在全球大舉供應鐵礦時的預想。
但即便中國堅韌的國有礦業也難以幸免,影響開始逐漸顯現。中國的國有礦企生產成本比市場高20-50%,而且有數以千計的雇員,并與大型鋼企密切合作。
業內消息人士稱,北京一家年產約200萬噸鐵精礦的礦企,計劃從本月起停產一個半月,這是首個停產的國有礦企。
位于廣州的招商期貨分析師趙超越稱,價格的進一步下滑將導致更多礦場關閉。
他表示,這包括一些鋼廠旗下的國有礦場,它們可能會放棄自己的鐵礦石生產,轉向價格更低的進口鐵礦石。
像鞍鋼、首鋼和河北鋼鐵集團等大型國有鋼廠,占有國內相當大一部分鐵礦石礦產。
鞍鋼未予置評;記者未聯絡到首鋼和河北鋼鐵集團管理人士置評。
價格下跌也迫使澳洲、加拿大和其他地區較小的礦場停產,有助大礦企奪取中國的市場;中國市場占到全球需求的三分之二。
去年出口至中國的鐵礦石增加14%,而中國國內的鋼鐵產量接近持平。中國去年第四季鐵礦石產量減少,據業內高管估計,三分之一的國內礦場已經停產。
Pengana Capital投資組合經理人Ric Ronge說道:“這完全是報酬的問題。如果(大型礦企)可以這樣做,他們為何不干?對這些企業來說,能夠實現業務增長并可帶來可觀回報的大宗商品少之又少。”
曾論及“適者生存”策略的力拓執行長Sam Walsh預計,今年從澳洲和巴西進口的鐵礦石將占到中國市場的80%以上;四年前為64%。
**利潤率下降**
根據摩根士丹利,全球鐵礦石供應過去12個月減少了約1.7億噸,相當于去年全球貿易總量的12%。
根據淡水河谷,三大礦企加上澳洲Fortescue Metals Group ,在過去兩年增加了2.34億噸海運鐵礦石供應,到2020年將再增加1.96億噸。
鐵礦石價格暴跌,現在還不及繁榮期的三分之一,但礦業巨頭可以削減成本。盡管利潤率受到擠壓,但仍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湯森路透Starmine數據顯示,2011年初鐵礦石價格觸及每噸近200美元,最大鐵礦石企業淡水河谷的營業利潤率高達60%以上,而到去年9月當季利潤率降至17.8%。
根據數據,這是淡水河谷2009年末以來利潤率首次降至20%以下,但仍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9.4%。
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今年國內供應可能進一步減少7,000萬噸,以進口鐵礦石相當品級計算,大約相當于國內總產量的五分之一。
高盛估計,除中國以外,今年還有5,000萬噸邊際供應可能面臨風險,盡管美元走強、運輸成本下降以及油價下跌提供一定的支撐。
雖然價格暴跌將對大型礦企在未來幾周公布的獲利造成沖擊,但或許有助他們鞏固對中國市場的掌控。
鐵礦石價格上周跌至每噸61.10美元,為2009年5月以來最低;瑞士寶盛集團大宗商品分析師Carsten Menke認為,價格介于每噸60-70美元對大型礦企而言是適宜的。
“對他們來說,最優策略或許是盯住一個價格區間,在這個區間內他們依然有利可圖并有正的現金流,而其他高成本生產商則沒有動力擴大供應,”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