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和2014年大跌期間仍對新興市場抱有信心的大型養老、保險和主權基金可能開始動搖,這可能令新興市場失去一個關鍵的支撐。
雖然新興市場在這些機構投資者的投資中占比很小,但根據資金流動情況和全球資產經理,最近幾年新興市場投資配比有所增加。
鑒于這些大型基金管理的資金規模巨大--僅僅全球養老基金就管理著逾35萬億(兆)美元資產,它們在2013-2014年共同基金和對沖基金撤出新興市場期間提供了強有力的平衡力量。
但隨著世界銀行本月再次下調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預估,多年來投資回報疲弱,以及增長前景蒙陰,現在大型基金對新興市場的人氣惡化。
過去兩年,發達國家市場投資回報超過新興市場,例如美國債市和股市2014年回報率均達到兩位數,吸引這些相對保守的基金回歸母國。
“一些吸引機構投資者投資于新興市場的有力理由已經消失,”國際金融協會(IIF)執行總裁洪川表示。
IIF去年的數據顯示,2013年6月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聯儲/FED)暗示升息導致市場大跌后,流向新興市場股市和債市的資金有增無減。IIF將這種現象歸因于機構投資者因著眼長期而買入新的廉價資產。
但資金在12月轉為流出,為18個月以來首次。IIF預測2015年料凈流出250億美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機構撤資。
IIF研究顯示,按照在總體投資組合當中所占百分比來看,相比最近幾年,機構投資者在加碼發達市場的同時削減對新興市場資產的配比。參看圖表(link.reuters.com/xyq83w)
而且,推動資金流向新興市場的理由也沒那么充分了。油價自6月以來暴跌60%,法國巴黎銀行預測,能源出口國將因此從全球市場抽回資金,一改20年來的趨勢。
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客戶投資組合經理人Zsolt Papp稱,目前投資者對于混合或無限制基金的興趣提高,這類基金可以很方便地在發達與新興市場的資產、債券與股票之間轉換。
“投資新興市場本幣債券的主要目的就是可以獲得更多回報,但近幾年非但沒有帶來額外回報,反而產生了很高的波動?!盤app說。
以盧布或蘭特計價的債券多年來的回報率高達雙位數百分比,但由于美元升值,對于美元計價投資組合而言,這類債券已成為拖累,2013年和2014年的收益要么為零,要么虧損。
追蹤機構投資者的美國研究公司eVestment發現,機構投資者自2006年以來通過常規基金向新興股市投入5,000億美元,但過去兩年投入規模已經減小。
不過,主權基金在過去三至五個季度從新興資產中撤資的同時,eVestment稱還是繼續向新興市場投入資金養老基金,或許是為了適應人口老齡化的要求。
向eVestment提供數據的養老基金在2013年和去年1-9月分別向新興市場投入200億和175億美元。而去年該公司追蹤的主權財富基金則撤出了11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