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正在<北京展覽館>召開連續四天的金融博覽會,大眾百姓冒著嚴寒相繼去參加.看出大家的投資熱情很高。我有幸參加了這次盛會。在展廳里,各大銀行、信托公司、黃金、保險等金融投資機構和財經媒體紛紛亮相,銷售人員都在向參會的大眾發放投資產品資料,同時,也都在述說著自家的產品收益如何高,如何風險小。力求說服客戶能夠拿出更多錢去買他一家的產品。
這好像還是十幾年前百姓一窩蜂去購買股票、基金的那種形式。現在樓市、股市下跌,百姓過去的資金深套縮水痛心不已。以我多年理財經驗來看,金博會上有些私募公司這種銷售方式不能真正讓百姓做到財務安全、保值增值。
而正確的方法是先理財后投資。這就好像猶如一個病人到醫院后先看醫生,而不是先找護士打針或到取藥窗口拿藥。如果這種方式延續下去,到頭來百姓的資金還會出現拆了東墻補西墻的局面,達不到資產合理配置、科學理財、積累財富的目的。
在我們的財務生活中,理財就像醫生幫我們診脈,投資猶如醫院中的護士和藥劑師。當醫生開了藥之后,由藥劑師付藥,護士進行打針服務,才能治愈病癥。缺少了哪個環節,病癥都可能是無法治愈的。
以筆者之見,在我們確立了個人或家庭理財目標之后,下一步這個環節至關重要。選擇什么產品適合自己呢?首先,從風險測試入手,確立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偏好,看看自己是屬于那種承受類型,是屬于冒險型還是進取型、穩健型?或是保守型?因為不同風險承受類型的人應選擇的投資產品是不一樣的。同時,還要根據個人所確定的目標是長期,中期,還是短期來綜合考慮。
假如,一個三口之家的家庭,孩子8歲正上小學三年級,要上大學還需要15年,那么孩子教育是長期目標,如果是保守型的或者穩健性的風險類型,就應該選擇安全的、風險小的投資產品,如債券型基金、定期存款、保險為宜;如果孩子的父母是冒險性的,那可以選擇股票或股票型基金及信托或黃金;同時,選擇股票時,要了解發行股票的公司其成長性和績效等因素,當然,投入后也要定期關注此股票的走勢。
進取型相對于冒險型的人,對風險的承受力要稍差些。其選擇的產品有偏股型基金,股票型基金等,或是黃金、白銀及保險產品。如果是穩健型的人,選擇債券型基金、保險或黃金、白銀產品為宜。
綜上所述,投資多樣化是實現目標的基礎,也是抵御通貨膨脹的必備工具。運用得好,讓自己一路順風到達彼岸。否則,在投資途中不可避免會遭遇風險帶來的資金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