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始終代表”與“從來不代表”的經驗與挑戰研究
劉炳香 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慶祝中國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中國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擲地有聲的“始終代表”與“從來不代表”,是對百年大黨人民利益至上成功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實現黨的第二個百年目標關鍵因素的清醒認識,也是宣示黨在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新的征程上,直面挑戰的堅定決心和信心。
一、“始終代表”與“從來不代表”是黨一以貫之的價值取向
現代意義上的政黨,是由本階級或階層中最積極、最活躍的政治中堅組成的、為了奪取、影響或鞏固國家政治權力而組成的政治組織,有著特定的政治目標、政治主張和意識形態。政黨天然具有代表性,是特定階級或階層利益的集中代表者,不管說還是不說,從產生那天起,一個政黨支持誰、反對誰,代表誰、不代表誰,都是毫不含糊的。
“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本質屬性。馬克思主義政黨,堅守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取向,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宣告:“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共產主義的特征并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從產生那天起,就旗幟鮮明綜合、表達、維護、實現中國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群眾的利益,表達工人階級的政治意識。一方面把工人階級自在狀態下比較分散、膚淺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識,通過一系列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使之明確化、系統化,從而使工人階級由自在階級變成自為階級,更加有效地參與國家政治過程,更好代表和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另一方面大力培養工人階級的政治骨干,并通過兩個途徑有效聚合、發展、壯大工人階級的政治力量,匯聚起維護自己所代表的階級利益的磅礴力量,包括把工人階級分散的政治力量組織起來,使之成為團結一致的、能有效進行政治斗爭的力量,以及爭取其他階級的支持,形成廣泛聯盟或統一戰線。
一百年來,我們黨高舉馬克思主義大旗,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1922年黨的二大通過的《關于的組織章程決議案》即明確表述了黨的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性質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指出:“我們,應當是無產階級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廣大群眾組織起來為無產階級之利益而奮斗的政黨,為無產階級做革命運動的急先鋒。”1936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強調:“中國是英勇堅決地領導了中國的革命戰爭,在十五年的長歲月中,在全國人民面前,表示了自己是人民的朋友,每一天都是為了保護人民的利益,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戰爭的最前線。”[1]1944年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演講中強調:“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945年黨的七大上,已經走向成熟的中國,更加深刻理解并系統闡明了黨的性質和宗旨:“中國,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進的有組織的部隊”人要“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鄭重宣示:“中國代表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的利益。”
執政后,黨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由于經驗不足,在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途徑、手段的一次次探索嘗試中,遇到過一些挫折和曲折,但我們黨始終強調:“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2]代表和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這始終關系黨的執政的全局,關系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全局,關系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和社會安定的全局。” “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必須充分認識和認真實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是市場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生產力要素,但資本天然具有試圖影響甚至操控政治而獲利的沖動。“始終代表”與“從來不代表”宣示了黨對“資本為誰而用”的態度,即由國家控制資本,服務人民,而不能讓資本操控政治,服務于利益集團、權勢團體、特權階層。明確指出,“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是評判黨和國家一切工作成敗的標準。強調:“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3]
一百年來,我們黨篳路藍縷,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用行動和成就詮釋了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色。在新征程上,我們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把黨建設成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一如既往“始終代表”與“從來不代表”, 確保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感召群眾繼續聽黨話、跟黨走。
二、“始終代表”與“從來不代表”是黨堅持群眾路線的必須結果
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這既需要守初心、擔使命的政治自覺,又需要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群眾路線的根本保障。其中,群眾路線使黨的“各項決策和工作符合實際和群眾要求”[4],是最直接且貫穿始終的根本保證。
一百年來,黨“始終代表”與“從來不代表”主要通過宏觀、微觀兩個層面的四個途徑體現出來。宏觀上,正確制定和執行黨的政治綱領與政治路線,也稱黨的總路線或基本路線;正確制定和執行黨的方針政策、重大決策,從全局和整體上代表、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微觀上,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具體困難和問題,精準扶貧紓困,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通過處理信訪和有計劃、有針對性的“下訪”,支持幫助具體利益受損的群眾依法維權,增強群眾的公平感、安全感。
民主集中制“是黨和國家最大制度優勢”[5],是群眾路線在黨的生活中的運用。嚴格遵守民主集中制是正確制定和執行黨的政治綱領與政治路線,正確制定和執行黨的方針政策、重大決策,從宏觀上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根本制度保證。深刻指出:“民主集中制執行得不好,黨是可以變質的,國家也是可以變質的,社會主義也是可以變質的。”[6]
執政前,在1935年遵義會議后,“穩定的、成熟的、有能力的”中央領導集體逐漸形成,黨的民主集中制“堅持得比較好”,在革命發展的不同階段上,制定和執行不同時期相應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做出重大決策部署,闡明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管理方案,通過各種公開的或地下的、直接的或間接的斗爭,影響國家公共政策的制定,使之朝著有利于黨所代表的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方向發展。 如,為救亡圖存,黨制定和執行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即:“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7]這為取得抗日戰爭全面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在解放戰爭中,黨制定和執行了新的局勢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使黨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揚眉吐氣,翻身做了主人。
執政后,黨堅持民主集中制,走群眾路線,傾聽人民心聲,凝聚人民智慧,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根據國家實際提出自己的綱領和主張,并社會化為一般國家管理的原則和措施,使黨代表的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得以更好實現。一九五二年,黨中央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即: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我國比較順利地實行“三大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之后,黨的八大審時度勢,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符合實際的判斷,為黨制定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任務的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的政治路線奠定了基礎。1958年召開的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其貫徹執行,使國民經濟得到較快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糾正了文革期間“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綱領,正確制定和全面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使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使廣大群眾的生活富起來、有盼頭。
堅持群眾路線是黨在微觀上關照具體人、眼前事,維護和實現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利益的優良傳統和有效方法。黨章要求,“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其中,“一切為了群眾”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唯一價值取向。當資源和財富不能同時滿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時,在有限資源的配置和有限財富的分配中,滿足誰、不滿足誰,先滿足誰、后滿足誰就擺在面前,必須做出抉擇時,“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直接排除代表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一切依靠群眾”,必須取得群眾同意,前提是和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這從實踐主體上排除了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的可能性。“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從工作方法上降低了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的概率。
人民群眾是個集合概念,其宏觀層面的整體的根本利益,與微觀層面的特定人的具體利益是統一的。一個一個特定人的具體利益,構成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因此,黨代表和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具體的不是籠統的,代表和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整體利益,同時意味著要觀照具體事、服務具體人,毛澤東指出:“對于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群眾的生活問題,就一點也不能疏忽,一點也不能看輕。”[8]
群眾個人具體利益多元、多樣,不一而足。黨員干部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站穩人民立場,滿腔熱情地及時解決群眾的具體困難,做到群眾無事不打攪,有事速回應,對個別問題個別解決,普遍性問題推動出臺政策予以普遍性解決,讓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堅守初心,不謀求個人特殊利益,嚴守紀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對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優親厚友、吃拿卡要、執法不公、小官巨腐、宗族宗教勢力干擾、“村霸”巧取豪奪等,堅持原則、切實整治、嚴肅查處;尊重和支持相關群眾依法維權,不能凡遇維權群眾就一概看成是麻煩制造者。黨在領導全面深化改革,謀求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時,可能無法兼顧少數人利益;政府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其服務最廣大人民時,可能無暇顧及少數人;政府難以避免的行為失當、工作失誤可能損害行政相對人利益;某一部分群眾可能為利己而損害另一部分群眾利益,或者由于信息不對稱、盲目攀比等原因,一部分群眾誤以為個人正當利益受損或被剝奪,等等。出現上述任何一種情形,都可能引發相關群眾維權。領導干部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把群眾維權視作民主法治社會的常態,及時了解掌握完整準確的信息,不斷拓展群眾維權渠道,積極支持、正確引導群眾依法有序維權。
三、“始終代表”與“從來不代表”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是我們黨追求的結果。一果多因。其中,“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這直接關系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心理認同、依靠力量、奮斗動力,是其最關鍵因素。在主觀上,黨“始終代表”與“從來不代表”的愿望是強烈的,但在客觀上,黨長期執政條件下面臨的挑戰是嚴峻的。這里所說的挑戰,是指在某種條件下,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可能會遇到障礙或困難、發生中斷或改變;當“始終代表”與“從來不代表”可能給相關干部帶來直接的、可預見的不利后果,或該代表的不代表,不該代表的卻代表可能給相關干部帶來直接的、可預見的利益時,個別干部有可能忘記初心,做出自利選擇,致使黨“始終代表”與“從來不代表”的預設同實際并非完全一致。等等。對此,我們必須深刻認識、積極應對。
第一,在思想上,有的干部陷入認識誤區,臨淵而不自知。
有的黨員干部把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重大決策從整體上代表和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預期,當成人民群眾實際獲益的結果。因而,忽視二者之間落實環節上的擔當作為,“調門高、落實差”,使群眾對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重大決策的預期利益可望不可即,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遭遇“梗阻”。
解決上述問題,關鍵在于落實。各級干部都要堅定維護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與集中統一領導,與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抓落實的自覺性、主動性;要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創新抓落實的方法、增強抓落實的能力,通過扎實工作把黨“始終代表”的預期變成結果。
有的干部在長期執政條件下對脫離群眾麻木不仁、習以為常。由于我們黨作為執政黨手中掌控著國家權力和其他各種資源,領導干部脫離群眾的嚴重后果不像執政前那樣立竿見影,個別干部因此忽視魚兒離不開水的規律,忽視水需要引導、疏導的常識,在不知不覺中集聚脫離群眾的危險,對群眾訴求不知情、無回應、不作為,使“代表”中斷,不能“始終”。 有的干部,“只要手中有點權,就要想方設法撈點好處。雖然這些似乎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便宜,但面廣量大,已經成為誘發腐敗的直接動因,其危害不可小視。”[9]
解決上述問題,最根本的,是從外在壓力和內在動力兩個方面雙管齊下,即,在干部選拔任用和干部工作評價考核中,通過制度設計,讓利益攸關的群眾廣泛地、便捷地參與進來,有更多發言機會和權利;同時,在干部的教育培訓中,教育干部“一要為公,不能有私心;二要為仆,不能有官氣。公仆對人民負責,天經地義。這種關系不能顛倒。任何黨員、干部,只有為人民服務的責任和義務,沒有當官做老爺的權力。”[10]
第二,在心理上,少數干部嫌貧愛富傍大款,使“始終代表”與“從來不代表”變成口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當市場經濟中的資本逐利本能、等價交換原則等與黨的無私奉獻精神交織時,有的黨員干部內心發生糾結、動搖,甚至心理失衡,把市場經濟中的逐利、交換元素引入黨內,進行權錢、權色交易,結果應該“始終代表”的沒代表,把我們黨宣示“從來不代表”的卻代表了。
解決上述問題,要把依法治國、依規治黨同對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初心使命教育結合起來,同向發力。一方面通過國家法律、黨內法規的完善,壓縮干部工作中該代表的不代表、不該代表的卻極力代表和維護的空間,另一方面,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斗性,強化領導干部的執政黨黨員意識,任何時候都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黨員,必須無條件地為黨工作,為人民服務,不斷提高拒腐防變能力;自己在廣大群眾心目中,就是黨的形象代言人,黨組織在群眾中的信譽與黨員為人民謀幸福的高尚追求的原動力都緣自領導干部的表率,黨的干部有理想,有奮斗犧牲的崇高精神,廉潔奉公,紀律嚴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對黨“始終代表”與“從來不代表”的最直接最生動的詮釋。
第三,在代表主體上,呈現多層次、多元化趨勢,對黨“始終代表”與“從來不代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始終代表”與“從來不代表”,不是由黨唱獨角戲,而是黨委領導,政府行政,基層治理,群團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發揮維護權益、服務群眾功能和黨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等等,多方大合唱。政府行政中的瑕疵,基層治理中的紕漏,以及公眾組織化的載體即群團等工作中的不足,都會直接影響黨“始終代表”和“從來不代表”的程度和結果。這就要求黨進一步提高對各級政府、社會基層、群團等的領導能力,使之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發揮好各自作用。
解決上述問題,要堅持黨領導一切的政治原則,黨從領導與執政層面做到“始終代表”與“從來不代表”;黨領導而不是代替政府,轉變政府職能,轉換政府角色,由“管理者”轉變為“服務者”,在國家行政領域中體現黨“始終代表”與“從來不代表”;加強基層黨建,以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通過百姓事“事事有人管”體現黨的政治本色;黨領導群團依據其章程,以其各自獨特的方式、渠道發揮作用,體現黨“始終代表”與“從來不代表”。為些,在制度層面上,黨要不斷完善領導體制機制、改進領導方式方法,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能力,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發揮好各方優勢。在操作層面上,黨委、政府、基層組織及群團等依法各就各位、各司其職,不越位不缺位,把黨“始終代表”與“從來不代表”的主觀愿望在各個領域、各個層面變成客觀現實。
第四,在利益主體上,其邊界不清晰問題常態化,容易導致黨“始終代表”與“從來不代表”出現偏差。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這里的“最廣大人民”,其根本利益在元層次上是清晰的,即實現中國夢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大公約數。但“最廣大人民”由多個利益群體組成,“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總是由各方面的具體利益構成的。”[11]黨為實現中國夢而制定的每一政策、作出的每一決策,都關系有限資源怎么有效配置、有限財富怎么合理分配,都涉及每個利益群體的具體利益得失。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域不同、黨的政策調整的對象不同,受益的“最廣大人民”的構成則會有所不同,即“最廣大人民”的構成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是特指沒錢沒權的或錢少權小的,也不能排斥有錢有權或錢多權大的。黨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整合與平衡各方具體利益,制定和執行符合實際符合規律的政策過程中,隨時會因“最廣大人民”邊界不清晰而使“始終代表”遇到種種困難。黨宣示“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但當某些利益集團、權勢團體、特權階層的利益喬裝打扮成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時則可能被代表;利益集團、權勢團體、特權階層有可見的,也有隱形的。有的自身情況復雜。就利益集團而言,在慶祝中國成立80周年大會上,我們黨就宣示,黨內“絕不允許形成既得利益集團”[12]。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以全面從嚴治黨嚴防黨內形成利益集團,以鐵的紀律嚴懲黨內利益集團現象。但在社會上,有些利益集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自然形成,或在國家法律框架內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或在與黨和政府的博弈中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或凌駕于法律之上,以“黑”“惡”攫取非法利益,凡此種種。那么,我們怎樣把“利益集團”從“最廣大人民”中準確區分開來、剝離出去?標準是什么?誰來認定?這考驗黨的依法治國能力與政治智慧。
解決上述問題,需要黨加快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需要領導干部不斷提高政治敏銳性,增強政治領悟力、政治判斷力、政治執行力,做到政治過硬、本領高強,這是長久之計;需要黨中央盡快出臺統一標準和指導性方案,決不能由各單位各地方自行解釋、各行其是,這是當務之急。
[1]《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4頁[2] :《在慶祝中國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1年7月2日[3]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在京舉行,人民日報2016年11月12日[4] :《在慶祝中國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1年7月2日[5] :始終堅持和充分發揮黨的獨特優勢,求是2012年第15期[6]《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頁[7]《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1頁[8]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頁[9] :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1月23日[10] :《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學習時報,2015年9月7日[11] :《在慶祝中國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1年7月2日[12] :《在慶祝中國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1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