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今義是:可以一起學習的人,未必都能學到道;能夠學到道的人,未必能夠堅守道;
能夠堅守道的人,未必能夠隨機應變。
短短的幾句話精辟地揭示了培訓中學員的狀態。事業,同樣的一次培訓,學員知識的
掌握程度(適道)不一樣、學員的認同和運用程度(可與立)不一樣、學員靈活運用(與
權)的程度也不一樣。所以,培訓師自己講完一次課是容易的,但是培訓效果如何就很難
說清和掌控好了。
做任何的培訓其目的都是希望每一個學員能夠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舉一反三地運用到工
作中去,從而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績效。要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從“適道”到“立”再到
"權"。要實現這一過程,做為培訓師就必須從如下步驟著手:
一、要認真研究參與培訓的學員的具體情況,因為學員的文化程度、工作經驗、理念、
心態和對參加培訓的動機是不可能完全一樣的,只有把學員的具體情況分析清楚了,你才
可能對癥下藥。
二、在課程的內容和形式上要靈活多樣,以滿足不同學員的要求,使所有學員都能在培
訓中受益。否則,你的課程只會使部分學員達到學習的目的,這是不成功的。
三、培訓的目的是要使學員能夠認同、堅持、靈活地運用,這就要求我們的培訓手段要
有創新。要做好這一點方法有很多,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在形式上能夠牢牢地吸引住學
員,還要讓學員多思、多動、多聯想。只有學員經過努力悟出的觀點對學員的印象才是最深
刻的,應為深刻,所以難忘,這樣才為他們的堅持不懈地執行奠定了基礎。
四、在培訓實施中一定要及時的掌握學員的學習情況,要把課前備課和課堂的具體情況
緊緊地結合起來,及時調整,以求達到預期的培訓目的。
五、在培訓實施中既要關注優秀的學員,更要關注困難的學習者,比如互動就特別要留
意后三排的學員。只有把所有學員都重視了、都互動了、都調動了,培訓才是圓滿的。
以上只是我的個人粗淺的體會,供各位同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