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揚大學畢業后進入北京一家圖書公司做編輯。讓她郁悶的是,她的老板對員工非常嚴格,簡直到了苛刻的地步。
老板要求編輯不但要約稿、改稿、校對,并且還要寫好這本書的宣傳策劃。
于揚編輯第一本書的時候,當她以為自己已經修改得非常好了,于是交給部門主任審閱。部門主任看后,覺得也沒有什么問題,然后送到老板那,誰知,幾天后,老板鐵青著臉走過來,把厚厚的一摞書稿往于揚辦公桌上一扔:“里面有兩處語句不通順的地方,修改好后給我!”于揚鼓足勇氣問:“陳總,是哪兩句不通順的地方呢?我現在就改!”老板生氣地瞪了她一眼:“哪兩句不通順?這應該問你自己,這是你作為編輯的職責,你自己挑吧,自己挑出的毛病記憶才會深刻!以后不要把不通順的句子給我看!”說完,怒氣沖沖地走了。
于揚廢寢忘食地把這部二十多萬字的書稿反反復復地看了一個星期,終于找到了兩句不通順的句子,修改好后,把書稿交給了老板。
沒有想到,于揚遭受到老板更嚴厲的訓斥:“我告訴你有兩句不通順的地方,你就僅僅查找句子?這么一本書,我發現了二十多個錯別字,你怎么看不出來?”于揚感覺很委屈:“二十萬字的書才二十多個錯別字,相當于一萬字不到兩個。那些大報都允許有錯別字,規定錯別字可以在萬分之幾內,咱們這咋要求這么嚴格?”老板生氣地說:“雖然大報規定了可以有萬分之幾的錯別字,但是,真正出版了的報紙,你能看到幾個錯別字?你不要再狡辯說什么人家有專業的校對員!校對員是人,編輯也是人,為什么編輯就不能具備校對員的專業素質?”于揚不吭聲了,但是,內心對老板很是怨恨。
為了減少被老板訓斥,于揚不但從網上下載了一些“常見錯別字”來熟記,并且利用周末去圖書館查閱專業雜志,一期期地認真翻看,把上面例舉出的比較生僻的“錯別字”都記在筆記本上,一有時間就拿出來翻看。
于揚的校對水平進步很快,二十萬字左右的書稿,經過她校對后,錯別字總數不會超過十個,這種校對水平簡直比專業校對員都厲害。
于揚在這家圖書公司工作了一年,練就了專業編輯、專業校對、專業圖書宣傳策劃三種本領。后來,一家著名出版社招聘編輯,于揚偷偷前去應聘,去了現場,才發現競爭非常激烈,幾百名名牌大學畢業生競爭兩個名額,并且這些人大多數是中文、圖書出版等相關專業畢業生。
本來沒有信心的于揚在看到筆試的考題時,大喜,題目主要是圍繞如何找選題、如何約稿以及現場修改稿件、校對,另外還有道策劃題,就是列舉了一本情感長篇小說的大致內容,然后給這部長篇小說做宣傳策劃。
這些考題簡直都是自己一年內實際工作中訓練出的本領,于揚信心百倍地揮筆答卷。成績出來后,于揚以筆試第一的成績被這家出版社錄用。
從圖書公司離職的時候,老板找于揚談話:“對于你跳槽,我很理解,畢竟人應該往高處走。從另一方面說,我也很自豪,因為從咱們公司出去的人能進入大牌出版社,這就證明咱們的員工都是高素質。有人開玩笑說咱們這個小圖書公司簡直就是出版業的‘黃埔軍校’,這讓我很得意。如果我平時對大家不是要求得那么嚴格,哪有大伙職場上美好的今天和明天?因此,希望你能理解我……”聽老板這么說,于揚心中對老板的怨恨一下子轉變為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