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企業在放風箏嗎?
風箏之所以能飛上天,主要是靠風的揚力;如果沒有風,也就不可能有風箏的存在,風箏永遠只能隨風而被動飛行,不可能依靠自身而主動翱翔。但并非只要有風就可放風箏,如果是龍卷風、大風、小風、陣風等等,就不行。
同時,放風箏的另一個重要條件是天要晴;一旦遇上雨天,風箏就自身難保了。因此,所謂風和日麗是放風箏的大好時光。這樣一來,適合放風箏的條件就變得相當苛刻,時間很短,只有在三五月或九十月的吉日良辰才適宜。
因此,一年中,真正能放飛風箏的日子并不多;一天中,也并非隨時都可放風箏。進一步的觀察還告訴我們,風箏一般都要求輕質。但越輕質,就越只能隨風飄搖,最終還不能放飛,也不可能飛得很高,因為繩子已死死地把它拖住;如果剪掉繩子,天上最高的風箏也只能亂飛一氣而迅速墜地。
“風箏”企業
其實今天許多企業的經營行為與放風箏是異曲同工。許多企業只知道靠外部的行情、抓機會來示生存,來一單、做一單,今天不知明天的事。
這樣的企業,只有在沒有競爭、市場形勢持續看漲(風向穩定)、沒有任何風險穩賺不賠的賣方市場條件下才能生存。這樣的企業,就像風箏那般浮躁,只要市場行情稍有波動,企業就不知所措地胡亂折騰。
其實,我國改革開放初期,需求不斷擴大,行情不斷看漲,那時興起的許多企業都存在放風箏現象,只要膽子大,風箏都可以放得高高的。因此。許多企業活得瀟灑處如、有滋有味。
但是“放風箏”要求外部環境條件好且穩定,這通常是好景不長的。經過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國際化程度迅速提高,中國的經濟、社會各方面都與過去大相徑庭,市場也早已不是“風和日麗”,競爭日益加劇。
在新的市場環境下經營企業,若繼續沿用“放風箏”的做法,只能是隨波逐流,我們從沒見過一個風箏能永久地在天上飛,也根本不可能自由翱翔。這樣的企業,最終只能退出市場。
“滑翔”企業
所謂“放風箏”的經營手法,純粹是跟著市場的感覺走,看行情好“撈”一把,是典型的市場機會主義行為。
滑翔運動則不同,運動員首先會主動地爬坡登高,然后依靠沖力和本身的重力與風相向而滑行。但由于滑翔機本身與風箏一樣也沒有動力,也只能借助于外部的力,因此在滑翔前就已經注定下行趨勢。
從經營的角度看,有的企業也通常會采取“滑翔”的行為,即通過各種途徑首先找到有市場前景的項目或技術,即所謂的“高點”,然后長期復制這種產品。殊不知,不進則退。許多企業后來居上,使得這種企業的“高地”不復存在,市場風光不再。
此時,許多企業又開始第二次滑翔,且美其名為“二次創業”。采取“滑翔”手法的企業,雖有一定的技術與產品領先意識,但寄希望于“一招先、吃遍天”。因此,這些企業,對外不強調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只是寄希望于技術轉讓或項目轉讓;對內也不強調人才與團隊。他們往往搜尋市場,買回先進的技術,以技術領先取得市場優勢。
“單缸發動機”企業
繼滑翔機之后,一些企業采用了“單缸拖拉機”的做法,它的好處是只要有路,就可以持續不斷地往前走,而且可以爬坡。
“單缸發動機”的企業通常強調由技術創新推動產品創新,他們會設立自己的技術部門,逐步開始注重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長期、穩定的合作與共同開發,或與優勢企業結成技術與產品層面的戰略聯盟。因此,這些企業的的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相對較快。“具有自身的發動機,主動地往上走”是單缸拖拉機與風箏、滑翔機的本質性差別。
“單缸發動機”的企業有可能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產品品牌,但不能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企業品牌。同時,由于單缸拖拉機振動厲害,且本身動力不夠,碰到綜合性問題時就很難適應。若重車又遇爬坡,單缸拖拉機就很難爬上去,這時車子受到的損害也相當厲害。
“多缸發動機”企業
多缸發動機由于諸氣缸高度協同,相互配合,不僅動力強勁,而且性能穩定。這種情況,從企業的角度來講,相當于內部的諸創新系統——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等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