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學員提及我在講課中談到的,“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個案例,詢問我如何借鑒部隊模式來組建企業人才培養系統,我就在此分享下自己的淺見吧,希望對各位同行有所幫助和參考。請點擊欣賞部隊入職培訓:https://video.sina.com.cn/v/b/45034028-1905780210.html那我們就言歸正傳,切入主題吧!首先來看看,為什么叫鐵打的營盤,鐵打的營盤意味著什么?營就是軍營,盤就是部隊的體系,包括:部隊人才的選、育、用、留,用鐵打來形容,其一:足以說明部隊培養人才的體系非常完善和健全,其二是打鐵是非常不易之事,需要很長的時間和耐心;
綜合來講,也就是說要有足夠的耐心和足夠的時間才能構建像鐵一樣堅固的體系,因此看來,建立企業人才培養與復制體系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靠一點一滴長期積累而逐漸形成起來的。我們來簡單了解部隊的人事流程:任何一個人要去部隊,須經過一道道嚴格程序的篩選,包括身體等硬件條件,之后要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新訓,主要是隊列訓練和作風養成,每天早上6點起床,早操30分鐘,整理內務、打掃衛生30分鐘,7點鐘集合集體開早飯。白天由連長主抓訓練隊列和軍事動作,晚上由指導員組織學習條令條例,看新聞、教軍歌,抓思想的統一;1、為什么要訓練三個月呢?就是養成好的習慣,一個人要養成一項好習慣需要21天的重復,但這項習慣還不是穩定的習慣,要成為穩定的習慣須持續三個月以上,這就是科學化制定訓練時間;2、白天訓練什么?晚上訓練什么?新兵訓練什么?下連之后訓練什么?老兵訓練什么?作戰部隊訓練什么?誰來干?培訓內容全部系統化,并按照崗位勝任力模型排好課程和計劃,同時分工非常明確,軍事由連長負責,思想由指導員或政委負責;3、訓練內容標準化:如:踢正步要向前踢出75厘米,腳離地面25厘米,看齊時左右間隔10厘米,前后間隔75厘米,向右看齊時擺頭45度等,標準都能量化,不能量化的就細化,不能細化的就流程化。正是由于這種科學化、系統化、標準化培訓,假以時日,大量重復,不但部隊的文化得到了持續傳承,同時也打造出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鐵軍,這就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之過程。
我們再來看一個有關于“大禹治水”案例,相信大家都聽過大禹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吧,我想他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因為治不住水災是要殺頭的,他父親就是因為沒有有效治理水災而被殺,為什么治不住水災呢?他父親治水都采取圍堵方式,結果以失敗告終,到了大禹治水時,他不能重蹈覆轍,同樣的錯誤不能犯第二次吧,于是他透過觀察發現了水性的弱點:水往低處流!了解了這一點,大禹采取了圍堵加疏導方式,即:建立河道,同時挖低河道下游,讓水順著他的意愿流到大江大海里去,最終結果是:水流到了它愿意流的低處,而大禹也順利把水疏導走,有效治理了水災,使人類免除了災禍,被后人萬世敬仰,結果可謂是皆大歡喜,各得其所。
再分享第二個案例故事:把五只猴子關在一個籠子里,上面掛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裝置,一旦偵測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馬上就會有水噴向籠子,而這五只猴子都會一身濕。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當然,結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濕了。之后每只猴子在幾次的嘗試后,發現莫不如此。于是猴子們就達成一個共識:不要去拿香蕉,以免被水噴到。后來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釋放,換進去一只新猴子A。這只猴子A看到香蕉,馬上想要去拿,結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一頓,因為其他四只猴子認為猴子A會害他們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嘗試了幾次,雖被打的滿頭包,依然沒有拿到香蕉,當然,這五只猴子就沒有被水噴到。后來實驗人員再把一只舊猴子釋放,換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當然,一如剛才所發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B一頓。特別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別用力,B猴子試了幾次總是被打的很慘,只好作罷。后來慢慢的所有的舊猴子都換成新猴子了,大家還是不敢去動那根香蕉。
親愛的伙伴,透過以上三個案例的分享,相信您一定知道了培訓人才的雛形與框架了吧,就是機制加疏導,即:建立起科學化、系統化、標準化、以崗位勝任力模型為主的培訓制度與架構,然后不斷的向上、向下整合資源,合理發掘“人往高處走”的人性特點,向猴子和香蕉案例中的管理員學習,先逐步把整個大環境和氛圍營造起來(人是環境下的產物),人才會逐漸改變,人改變則企業文化就會被慢慢推動,直至養成團隊的工作習慣和風格,這樣企業的知識和經驗才能持續傳承,我們HR的價值才能充分體現,不知我的分享對您是否有幫助呢?歡迎指教和提出您的看法,榮幸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