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1億獎勵釘釘?員工人均獲利70萬?1億不是給釘釘而是給用戶?這場連續三天的“1億到底給誰”,從驚嘆號開始,中間夾雜各種問號,最終以一個更大的驚嘆號收尾。
鬧得這么大,最終觀眾們才發現,其實是在為15日上線的釘釘企業員工福利活動做預熱。身為阿里巴巴集團的一份子,釘釘的營銷策劃能力自然也延續了集團的水準和模式,此次的傳播就可以稱為一場典型的非典型營銷策劃。
典型營銷的套路不必再多說,即使不是廣告行業的人也基本上看得出來,但不走尋常套路的非典型營銷卻是百花齊放。其中以“內部消息”或者“傳言”形式的營銷,近些年已經成為業內比較常見的玩法,而不少媒體也很識趣地迎合人們的獵奇心理,一度非?;鸨腡echWeb傳聞版塊,就成為不少公關人爆料的首選。
不過這次釘釘玩的“傳言”策劃,跟之前幾次經典案例有所不同。還記得打車領域的兩個死對頭——滴滴和快的,在合并之前怎么玩的嗎?極力否認+撇清關系,直到最后一刻才突然宣布真的要合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玩的是欲擒故縱這一手。再說前不久的大眾點評與美團合并,通過不斷的內幕消息讓媒體上鉤,當造勢達到預期后再正式公開,雖然也造成一波傳播高峰,但總感覺一切都在可以預料的范圍內。
和前兩個案例相比,釘釘的“1億獎勵”做得更加徹底,不僅利用傳言引起公眾的關注,讓“1億”這個話題成為熱點,同時在最后實現了徹底的反轉和顛覆,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次釘釘營銷策劃的路徑。
10月13日中午,網絡上陸續有媒體報道“阿里巴巴將重金1億獎勵釘釘團隊”、“員工人均獲利將達70萬”等消息;
10月13日傍晚,微博上#馬云又給了1個億#話題開始浮現,新聞晨報官微轉載的新聞報道開始火爆的轉發和評論;
10月14日上午,今日頭條的社會版塊在顯著位置曝光相關新聞,同時一點資訊也以專題方式匯總了釘釘自9月份品牌推廣以來的種種解讀;
10月14日深夜,釘釘官方微博突然發布公告,正面回應了相關傳言,表示確實有1個億,不過不是給自己的員工,而是給釘釘認證企業的員工;
10月15日早,各大媒體開始報道釘釘官方公告,同時釘釘正式宣布企業福利活動啟動;
(機場樓宇已出現釘釘鋪天蓋地的廣告)
從這個路徑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站在外部的觀眾心理變化,首先利用人們的獵奇心理,把巨額獎金和人均獲利作為誘餌,吸引人們對于釘釘的興趣;其次基于各種渠道,推高、擴散傳言的傳播范圍和影響面;最后,將活動的真實情況公開,造成人們心理的反轉和顛覆,已經是釘釘認證企業的員工,對于這一突如其來福利的感覺自然是驚喜,而不是釘釘認證企業員工的人,在羨慕心理下很可能會為釘釘帶來可觀的新用戶。
在美國心理學家戴維斯的研究中,傳言要引起人們討論,有五個比較明顯的特點,新鮮度、影響程序、熟悉程度、是否有關系、人際接觸。而回到釘釘的“1億”事件,能夠發現這一話題在上面所羅列的五個特點上都具有很強的屬性,可以歸類為典型的“傳言”或者“內部消息”傳播。
然而與典型案例不同的是,釘釘的“1億”事件在最后收尾的時候,沒有對傳言進行證實,而是徹底顛覆了傳言,利用反轉效果讓公眾關注度再次提高了一個臺階,這點又讓釘釘成為一個非典型案例。
一次典型的非典型營銷策劃,讓釘釘的企業員工福利活動在開始前賺足了眼球,為活動預熱造足了氣氛。不過這樣的玩法畢竟不是正規方式,可一不可再,中間的風險不容忽視。
首先,即使在阿里巴巴這樣的大集團,1億的資金也并非小數,在引發轟動效應的同時,是否會招來其他麻煩是個大問題。不過還好這次釘釘確實有這筆預算放在活動中,所以心里有底氣。
其次,類似的傳言在發酵過程中,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由于傳言有虛有實,在互聯網造就的飛速傳播速度下,任何一種誤讀都會被快速放大,更不用說可能出現別有用心的第三方加入,這對于實際操作人員的掌控能力有很高要求。
最后,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產生的新聞已經不是海量能夠形容,在龐大的信息海洋里,不是所有傳言都能成為熱點。所謂的內部郵件泄漏、聊天記錄曝光都已經被玩爛了,沒有足夠的料,還是不要考慮傳言了,不然傳來傳去也只是自己搭臺唱戲自己看。
回到主題,釘釘的1億員工福利到底給誰?答案大家都知道了,釘釘認證企業的員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