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被搭順風車,在櫥柜行業幾乎見怪不怪,有對原品牌LOGO略加改動的,有以其它領域知名品牌化為我用的,也有直接抄襲原品牌產品設計的……這個“歷久彌新”的問題,時至櫥柜行業發展多年的今日,仍然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
那么,品牌屢次被搭順風車,其原因究竟何在?拋開所謂“制度不規范、法制不健全”等說法之外,當前櫥柜行業的發展現狀,往往也構成了被侵權者難受保護的原因。
拒絕“順風車” 櫥柜品牌運作不能入歧途
品牌被搭順風車實屬常見
第一,是泛家居產業的加速融合、一站式購物賣場的迅速崛起,實際上是放大了該行業“低關注度”的弊端。因為低關注,消費者并不知道生產櫥柜的廠家是否生產其他產品。而由于產品的相關性,不少立志整體家居的櫥柜品牌往衣柜、廚電全面發展;另一些櫥柜品牌卻仍然堅持“一枝獨秀”。
對于消費者來講,卻難以分清哪些品牌做整體家居,哪些櫥柜品牌是只做單品,而魚目混珠者自然“大有可為”了。另一方面,也正是因為櫥柜行業的低關注度,使得搭順風車者更易于操作,且更難以發現。于是各種似是而非的櫥柜品牌便在終端市場上頻繁出現,蔚然成風。
第二,即使櫥柜行業本身正處于快速發展期,也未嘗沒有搭其它行業品牌之順風車的櫥柜企業出現。對于許多國內櫥柜企業來講,品牌化運作面臨著時間短、根基淺、品牌文化尚未成型等多種問題。許多企業原本做OEM出身,為了短時間內引起關注,往往也引消費者熟知的其它行業品牌為自己命名,并希冀以此迅速吸引人們注意、增強消費者信任。另一方面。一些櫥柜品牌運作者認為某個其它行業的知名品牌傳達出了自己想要表達的理念,往往也會引來為我所用,并以此借力,將這種理念倡導移植到櫥柜行業之中。
櫥柜品牌運作不能入“歧途”
無論如何,櫥柜品牌成長理應是一個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之中,既有操作的成熟,又包含著渠道、消費群的穩定。當前櫥柜行業出于一種躁動的態度,希望短時間內聚起注意力,甚至不惜拿品牌名稱開刀,既是對自身品牌成長的不審慎,同時亦形成了消極的行業氛圍。
對于搭“順風車”這一問題,涉事櫥柜品牌利益受損尚在其次,更嚴重的則是對行業風氣的敗壞。客觀來講,一個耳熟能詳的品牌,究竟能為企業的產品銷售帶來多大的推動,實際上并不會有太過樂觀的答案。而由此誤入櫥柜品牌運作的歧途,卻會為品牌以后的發展,帶來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